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有人把這句話用在了江蘇省的鹽城市。
從召開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專家研討會,到舉辦第二屆中韓貿易投資博覽會,近來鹽城一系列的動作讓人嗅到了它的“不安分”,關于其欲做攪局者的猜測讓各界議論紛紛。
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鹽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曹路寶認為目前鹽城市已經具備了輕裝上陣的條件。“如果說‘十三五’期間我們是在蓄力助跑的話,那么‘十四五’期間,我們要起跳跨越。”曹路寶表示。
鹽城市,跳得起來嗎?
鳥瞰鹽城市。
不像沿海城市的沿海城市?
城市實力如何?數據最能讓人“看透”。
有關鹽城市的眾多數據,最出眾的當屬1693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這個面積相當于省內蘇州市的1.9倍、南京市的2.6倍、無錫市的3.6倍。
但是,作為江蘇省內面積最大、人口第二多的城市,鹽城市卻是一位“中等生”,在經濟上一直排名省內“腰部”。
根據鹽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鹽城市GDP為5702.3億元。這個成績位列長三角中心區27市第十三、江蘇省第八、蘇北五市第二。雖然成績尚可,但如果算起人均GDP,鹽城市的名次就會被不少城市趕超。
事實上,鹽城市的區位條件并不差。翻開地圖可以看到,鹽城市地處黃海之濱,在上海市到青島市的沿海大通道中處于中間節點位置。
那么,為什么坐擁沿海的天然優勢,鹽城市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發展競爭優勢?
“靠海卻不能吃海,不能充分用海。”一位老鹽城人如是向記者描述鹽城市的尷尬境地。
記者查閱《鹽城統計年鑒2020》后了解到,鹽城市擁有582公里長的海岸線,占江蘇省海岸線總長度的56%,但同時鹽城市的灘涂面積也占到全省的75%。這就意味著,鹽城市沒有打造深水港的條件。
2019年,鹽城市港口吞吐量為12252萬噸,這個數據僅為其北邊連云港市同期的一半;對比南邊的國家級港口通州灣,鹽城市再度黯然失色。
與此同時,黃海的特點又決定了鹽城市的海產品不夠豐富。
由此,鹽城市被戲稱為“不像沿海城市的沿海城市”。
如果海運能力有限,那勢必得依靠陸運。然而,在2018年之前,鹽城市的鐵路僅有普快和特快。直到2018年年底,青鹽鐵路開通運營,這才改寫了鹽城市不通高鐵的歷史。
“鹽城市北上至青島市的鐵路開通后,青島市到鹽城市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曹路寶向記者介紹,“最近有一批項目從青島而來,過去,我們很少想到會和山東省有經貿合作。”
可即便如此,鹽城市作為蘇北城市中唯一拿到長三角中心區入場券的選手,同時又以“北上海”自居,到上海無論是走鐵路還是公路,時間上都要超過4個小時;而同時,鹽城市到省會南京市之間也無高鐵通達。
這和另外一個有“北上海”之稱的南通市相比,首先在時空距離上就落后了一籌。
對此,鹽城市也承認,在下大力氣對接上海的過程中,交通成為了短板。
路通則盛,路阻則衰。一個好消息是,近日鹽通高鐵全線接觸網送電成功,預計今年底運行通車。
這條線路上接青鹽鐵路,下接滬蘇通鐵路。當青島-鹽城-南通-上海的鐵路線貫通后,鹽城到上海不到2小時。煥然一新的交通格局,也能讓鹽城多一分期待。
“過去以上海為中心的發展輻射軸更多以滬寧、滬杭為重點方向,近年來隨著跨江通道、沿海高鐵網的日益完善,北向的滬鹽沿海發展軸逐漸形成了新的優勢。”曹路寶說。
期待之上,鹽城又趁熱打鐵發布了《鹽城市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規劃(2021—2050年)》方案,主動將自己的交通發展放到更大的區域層面去考量,并提出多重“小目標”:與長三角城市群節點城市2小時互通,1小時通達周邊設區市;暢達全國,3小時通達北京;與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城市群等國家級城市群中心城市8小時互通;一日通達東北亞主要城市……
列車在鐵軌上加速飛奔的呼嘯聲,究竟是城市發展提速的哨音,還是被強者“虹吸”的警鈴?還得看鹽城接下來的表現。
向西,打一個翻身仗?
跳出長三角,再把目光放到淮河生態經濟帶。
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準,覆蓋5省25市4縣的淮河生態經濟帶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鹽城市是其中一員。
有觀點認為,淮河生態經濟帶是國家確定的重大戰略,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東向出海問題。
當角色身份轉換為淮河生態經濟帶的出海門戶,鹽城市就換了個思路——向西看。
10月28日,曹路寶代表鹽城市參加了在安徽省蚌埠市舉行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第二次省際聯席會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據他介紹,這次會議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東進”。
“淮河生態經濟帶的29個市縣一致認為,要向東、向海發展,尋找更多發展機會。”曹路寶透露,這場會議當天,鹽城市就和安徽省港航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接下來,安徽省的內河航運體系要和鹽城全面合作,借鹽城港出海。”
曹路寶給出的信息,也側面說明了近年來鹽城市在淮河出海口大力發展濱海港的原因。
記者查閱《鹽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注意到,“十三五”期間,鹽城市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優化沿海經濟空間布局”。
“未來,鹽城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目標和決心不會變。”曹路寶說。
對鹽城市來說,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是一次“翻身”的機會,而另外一個機遇則是江蘇省沿海城市的崛起。
一直以來,以長江為界,人們總是習慣以蘇南、蘇中、蘇北來定義江蘇的區域格局,而就經濟和產業來說,江蘇確實呈現由南向北的“鄙視鏈”。
盡管江蘇省內任何一個城市單拉出來成績都不差,但在一些人固有的印象中,蘇北城市總是和“落后”二字掛鉤,是踉蹌前行的追逐者。
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沿海外向型經濟都在謀求新的突破。
隨著江蘇省接下來從西往東新視角的透視,鹽城市邁入“起跳跨越新階段”又多了一分可能性。
10月12日至14日,江蘇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就“十四五”時期江蘇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到南通、連云港和鹽城三個城市進行調研。
在調研后舉行的座談會上,婁勤儉談到推動江蘇省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時,用了“其時已至、其勢已成”這樣的措辭。他表示,要高度重視,把沿海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一個戰略重點來抓。要以世界性眼光高起點布局。
據悉,目前江蘇鋼鐵產能已加速由沿江向沿海升級轉移。鹽城能否抓住此機遇,令人期待。
組建跨國朋友圈有多難?
就在不久前,鹽城市迎來了一場盛會——第二屆中韓貿易投資博覽會,這是江蘇省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對外經貿活動。
為什么落地在了鹽城?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1996年。
當時,鹽城市與韓國南原市結好,自此開啟了鹽城市與韓國城市、企業的貿易友好往來的大門。
2002年,東風悅達起亞汽車合資項目落地鹽城市,這也成為中國加入WTO后經國家主管部門審批立項的第一個汽車企業涉外重組項目。
2015年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簽署,鹽城市被確定為中韓產業園地方合作城市。從那以后,鹽城市就把全面深化對韓交流合作作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抓手。
到了2017年12月11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立中韓(鹽城)產業園,鹽城坐穩中韓合作重要城市的位置。
如今,每年有1萬名韓國人在鹽城生活,每周有5班航班往返于鹽城與韓國首爾。
走在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看見招牌和路標上都譯有韓文,而市區內無處不在的韓國特色餐飲、娛樂、購物等場所,也印證了城市管理者所說的“對待韓國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市民一樣”。
正是這種一視同仁,得到了韓國各界和旅鹽韓國友人的肯定,這為鹽城市坐穩“韓資高地”的開放型經濟江湖地位打下了基礎。
目前,鹽城市已與韓國11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關系。
今年1—9月,鹽城新設韓資項目16個,協議注冊韓資1.58億美元,實際使用韓資1.07億美元。鹽城已是江蘇與韓國產業合作最緊密、韓資企業最集聚的城市之一。
不過,鹽城市的野心不止于此,為了進一步暢通中日韓“小循環”,鹽城亮出一張牌——生態。
對外介紹時,鹽城市總會驕傲地提到,“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故鄉”。
去年7月,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這不僅為鹽城拿下了一張寶貴的“世界級城市名片”,也幫助其實現了由經濟為主,向生態與經濟并重的轉變與跨越。
都市圈時代,“拉圈組群”抱團發展成為了城市的普遍做法,鹽城借著生態優勢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組建跨國“朋友圈”——環黃海生態經濟圈。
“鹽城市與韓國同屬黃海生態區,這個區域擁有全球最大的潮間帶濕地,不僅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還有著特殊的多重價值。”曹路寶提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各地對區域生態與經濟的國際合作交流產生了新的需求。黃海地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相較歐美而言,合作更加容易,把這個地區作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主要空間是非常有利的。”
曹路寶認為,鹽城作為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所在地,同時又處于沿黃海城市帶的中間節點,與韓國以及國內周邊城市的交流合作更加便捷,有條件圍繞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進行倡導,也能夠在“雙循環”大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以生態出發,以經濟落腳;生態合作的同時,再進行經濟合作。鹽城的思路比較清晰。
有好的想法不難,難的是如何落地。這個消息一出,有關鹽城市的設想有些過于宏大的聲音不絕于耳。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所言,構建環黃海生態經濟圈的前提是,“大家都要有好處”。
縱觀國內“圈友”名錄,既有上海市、天津市、青島市等實力雄厚的強者,也有南通市這樣的老對手,同時還有唐山市、營口市等“不熟悉”的朋友,“中等生”鹽城市作為組局者,能否讓各城市買賬入群,還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9年7月31日凌晨,圓通貨運航空一架YG9073全貨機從鹽城南洋國際機場起飛,一個半小時后降落在韓國首爾仁川機場,這標志著鹽城至韓日國際全貨機航線正式投入運營。
城市品牌何處尋?
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攪局者,不能僅靠雄心壯志和宏圖偉略,還要有過硬的實力。
鹽城市有什么?
在位于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風悅達起亞三工廠內,記者看到五百余只機械手臂正不停地“舞動”著。工廠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稱,公司開發了一個新車型,從開始到下線,只需要4個小時;對于成熟的車型來說,平均一分鐘生產一臺車。
“汽車是我們的優勢產業,以東風悅達起亞為代表,全市現有6家整車生產企業,累計產銷突破570萬輛。”曹路寶介紹,“鹽城在此基礎上還要拉長產業鏈條,做大市場蛋糕。我們還將在汽車整車、零部件市場上持續發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投資促進部處長盛國飛用“逆勢增長”來形容鹽城市的機電出口表現:“今年1—7月,鹽城市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為27億美元,同比增長26.6%,這個成績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除了汽車這張王牌,鹽城市還有什么?
坐擁江蘇省內最長海岸線,鹽城“海上風光無限”。據了解,鹽城市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占全國“半壁江山”、全球的1/10,鹽城也借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和綠色能源城市。
雖然產業成績值得肯定,但鹽城市也意識到,在創新能力突出的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能力仍是自己不可回避的短板。
在鹽城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結構還不夠優化,發展活力與動力還不足,經濟密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不夠”“重大項目支撐不夠,產業創新能力不強,商貿物流、文化旅游、中介咨詢等服務業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被正視。
鹽城市副市長蔣巍向記者介紹,鹽城市已出臺《關于積極利用外資的意見》,支持外資投向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智能終端、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和為先進制造業配套的汽車服務、大數據、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在鹽外商投資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建設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實驗室等。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商協會圓桌會議(鹽城)峰會上,不少國內外專家和企業家都表示看好鹽城未來的發展。
他們的信心或許來自于一組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鹽城市各項存款余額8454.7億元,增長21.1%,增速江蘇省第一;各項貸款余額6883.4億元,增長21.9%,增速全省第三,存貸款新增量雙破千億,創歷史新高。
學界普遍認為,存款總額是一個城市的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的體現,存款總額高的城市,居民購買力就強。從專家的觀點可以看出,這個數據不僅代表著城市的實力,還代表著潛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2019中國城市品牌評價百強榜(地級市)》榜單中,鹽城名落孫山并未上榜。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城市品牌是城市經濟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形象、社會形象、生態形象的客觀展示,是城市競爭力的制高點。響水爆炸安全生產事故給鹽城留下了深刻創傷。未來,鹽城要想釋放更多潛力,還需在打造城市品牌上多下功夫。
“過去幾年,鹽城市通過開放的思路,創新的辦法,化解了不少歷史難題,同時克服了一些在高質量發展中的瓶頸。”曹路寶說,“開放永無止境,合作創造未來。”
雙循環格局下,以“開放”作為關鍵詞,打算“四面出擊”的鹽城,能否打一個翻身仗尚無定論。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鹽城還是鹽城,鹽城不再是鹽城。(圖片由鹽城市宣傳部提供)
專家觀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王泰平:
暢通雙循環 重塑新格局
鹽城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加快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具有緊迫性與必要性,尤其需要精準選擇突破口,敞開積極落實雙循環戰略。我相信鹽城市立足自身優勢與龐大的消費人口,以及健全的產業鏈條高端的資源,可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實現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的暢通。同時,鹽城市可通過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加快“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連接點建設,豐富中韓(鹽城)產業園綜合集成功能等循環競爭優勢,實現產業鏈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背景下,鹽城必須培育內生動力點,破難點暢堵點,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第一,要積極完善消費增長機制,形成更加統一的消費市場,釋放消費動能,擴大有效需求。要瞄準制約擴大消費需求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抓緊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適應平臺型消費、共享經濟的創新發展的制度規定。
第二,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讓養老、子女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確保無后顧之憂才敢消費。
第三,要擺脫傳統動能的過度依賴,挖掘和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智能消費、康養消費等新消費增長點。
第四,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擁抱新業態、新模式,擴大消費,提升消費層次。
第五,要加快中韓(鹽城)產業園的建設,吸引國際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項目,引導中高端服務消費回流。
第六,要積極參與構建區域創新工程體系和數字鹽城,立足一體化大市場,依靠產業鏈的縱向和橫向的互動聯系,以更緊密的區域經濟消費等帶動遠程“微循環”。
第七,要建立和系統推進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的國內市場體制機制,支持外貿企業建設國內營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加強市場物流體系建設,高效對接物流供應鏈,暢通內銷渠道,打通內外貿服務點,加速外貿產品介入內需市場。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鹽城市要探索更深層次、更具吸引力的開放路徑,打造更具魅力的開放環境,同時通過內部創新的提升、配置率的提升,提高全球競爭力。
首先,要擴大內需市場優勢,聚焦全球人力技術和知識資本以及信息數字創意等新型要素,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立足雙循環的有機互動,打造國內價值鏈的高端環境和創新鏈的重要節點。
其次,要進一步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爭取提高開放實際管理權限,在重點園區創建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加大跨國公司在鹽城設立總部型企業的鼓勵措施,讓內循環成為鹽城吸引高質量外資的一項重要的措施。
第三,充分發揮重點產業領域優勢。以中韓(鹽城)產業園為例,以新能源裝備制造開發應用交流為重要的突破口,全方位加強與長三角能源領域國際合作,打造鏈接雙循環的重要平臺。
最后,要順應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的新形勢,建立非接觸經濟交流與合作機制。
暢通內外循環是實現鹽城市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只要提高駕馭復雜局勢、把控全局的本領,真抓實干,鍥而不舍,就一定能夠重塑發展新格局,高質量地把鹽城建設成產業新鹽城、開放新鹽城,造福鹽城市民,讓鹽城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互動互促的典范。(本文根據作者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商協會圓桌會議(鹽城)峰會上的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