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公布了多部門深入推進攝像頭偷窺等黑產集中治理工作的成果,督促各類平臺清理相關違規有害信息2.2萬余條,處置平臺賬號4000余個、群組132個,下架違規產品1600余件,并約談了存在隱私視頻信息泄露隱患的14家視頻監控APP廠商,并督促其完成整改。這再次提醒,個人隱私不容侵犯,個人信息不是提款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已成為高價值的數據資源,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勢在必行。然而,我國智能設備數量龐大,更新頻繁,且新應用層出不窮,仍存在過度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個人信息濫用等情況,公民合法權益受到侵犯。
數據顯示,公民個人信息未脫敏展示與非法售賣情況較為嚴重。2020年僅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就累計監測發現政務公開、招考公示等平臺未脫敏展示公民個人信息事件107起,涉及未脫敏個人信息近10萬條。此外,全年累計監測發現個人信息非法售賣事件203起,其中,銀行、證券、保險相關行業用戶個人信息遭非法售賣的事件占比較高。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的大規模發展,互聯網上承載的數據和信息越來越豐富。這些數據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和新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全社會數字化進程的加快,針對個人信息盜用濫用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堅決治理,不能讓個人信息淪為提款機。
保護個人信息,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數據管理和安全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加緊出臺一系列細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個人數據保護方面的標準和政策法規,加強頂層設計和全局性制度設計,落實主管單位和責任部門;另一方面,也要持續開展對違法違規收集、泄露個人信息的整治,包括加強日常評估、拓展舉報渠道等,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也讓試圖效法者望而卻步。
與此同時,企業也應做好自我審查。對于互聯網企業,應始終牢記社會責任,將個人信息安全放在重中之重,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斷強化行業自律。收集信息時嚴格遵守告知義務,并守住不拿用戶隱私信息做交易的底線,更應該在設計新產品和新的商業模式時,把隱私保護考慮進去,解決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