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打破傳統增量發展思維慣性,探索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路徑。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北京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更新規劃)》,明確將老舊樓宇納入城市更新范圍。“十四五”時期,北京將重點推動500萬平方米左右低效老舊樓宇改造升級。
老舊樓宇作為城市存量資源,如何在動態變化中升級轉型,重煥生命力,是一個現實命題。由于建筑密度大、產業布局落地難、城市公共配套設施落后等問題,不少曾經紅極一時的老舊樓宇逐漸式微,面臨產業低效、功能單一、公共空間匱乏等發展困境。在當下城市更新中,老舊樓宇若能重現“青春”,不僅能拓寬城市發展空間、激發經濟活力,也能有效促進周邊現代服務業發展、改善人口結構、提升整座城市的品位和檔次。
目前,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將老舊樓宇更新改造納入工作計劃,并出臺相應扶持政策,這意味著老舊樓宇更新改造已成為社會共識。不過,讓每一棟老舊樓宇都“返老還童”并非易事。眼下,新涌現的商業樓宇尚且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老舊樓宇的改造升級更不能照搬成功案例走“復制粘貼”的老路,而要通過分析區位特點、調研客戶、評估價值,結合企業、社會與產業層面戰略和周邊公共空間一體化考慮,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準確定位,進而實現項目改造價值的最大化。例如,在北京大紅門地區,原本以服裝批發零售為主要業態的福成大廈完成改造后,變身為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成為北京市首個實現政務服務與文化融合的項目。這一項目不僅將傳統服務空間打造為開放的城市客廳,而且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休閑文化空間,實現了功能疊加。
老舊樓宇要想“重返新生”,撬動社會資本投資也是當務之急。由于老舊樓宇的產權主體自主更新能力弱,激勵參與和利益分配機制缺乏政策保障,因此導致社會資本參與更新改造的積極性較低。在以往實踐中,一些老舊樓宇就面臨改造前期一次性投入壓力大,經營后數年方能貸款的尷尬。為此,可培育基金助力的城市更新模式,鼓勵市場主體積極與城市更新基金等外部資本合作,讓社會資本能夠“有心”“有力”參與城市更新。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