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批10座環城公園年內啟動建設
將用15年推進建設環城生態公園帶
■本報記者 史博臻
上海不僅有“一江一河”,還有“一帶”,這就是上海將用15年推進建設的環城生態公園帶。繼首批7座公園啟動改建并計劃在年內建成開放后,浦東新區湯巷公園提升改造設計方案民意征詢會昨天舉行,這標志著上海第二批環城生態公園改造建設進入推動實施階段。
據悉,第二批10座環上公園計劃年內開工建設,并于明年建成,包括寶山區顧陳路公園、胡莊公園,普陀區啟動林公園、李家浜公園,閔行區春申公園、錦梅公園,浦東新區沿北公園、湯巷公園、秀南公園、高科路公園。
聆聽市民呼聲,讓公園提升改造后更貼近實際需求
昨天,設計人員向居民代表介紹了湯巷公園初步概念方案:將基于生態、自然、野趣、靜謐的特點,以體育運動為本次提升改造特色,依托現狀本底,對特定環境進行提升,以令人驚喜的運動場景將游客引入自然,打造靜動分置的林間運動休閑體驗,實現“林巷律動,生態共享”的美好愿景。
隨后,居民們踴躍發言,圍繞公園主題特色、運動需求、便民設施、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問題各抒己見。村民朱鳳麗坦言,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民意征詢會,方式真的很好,一旦改造完成再去修改,耗時耗力。
據悉,此次改造提升的湯巷公園占地面積53.06公頃。作為曾經的生態綠帶,近年來,相關部門通過增加步道等設施,成為居民家門口的休閑健身好去處。
朱鳳麗表示,目前的公園形態,綠化很好,但功能設施單一,僅滿足了老百姓散散步的需求,“希望改造后的公園,可以增設兒童樂園、健身器材、小賣部等設施,提供更多休憩場景”。
“現在的設計方案,好像停車位太少”“能否提供露營的基本設施”“應該增加電瓶車充電設施”……其他居民也就改造方案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現場工作人員認真記錄下群眾的訴求和想法,并將在進一步梳理歸納后第一時間反饋給公園設計單位和相關建設管理單位,讓提升改造后的湯巷公園更貼近周邊居民實際需求。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浦東新區將持續推進16座環上公園的改造提升和外環綠道建設,讓更多市民開窗見綠色、漫步進公園、四季聞花香,同時,加快構建城鄉公園體系,提升公園的可達性、體系性和連通性,為市民提供多元化、有品質的游憩空間。
讓“金點子”落地,結出公園城市美好藍圖“金果子”
根據規劃,本市將以外環綠帶為基礎,通過提升改造新增36座公園,與環上已有的14座公園組成擁有50座公園的環城公園帶。
去年秋天,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市民“金點子”征集活動得到了廣泛關注,共回收網絡問卷26448份,征集市民網絡意見建議反饋4123條,6場線下“面對面”座談會共征集意見建議129條……許許多多的市民呼聲,已被實實在在融進公園建設方案,并隨著今年先行啟動建設的7座公園,逐步化為肉眼可見的現實。
首批啟動建設并將在年內開放的公園分別為閔行區梅隴生態公園、普陀區春光公園、徐匯區華涇公園、寶山區豐翔智秀公園、嘉定區綏德公園、浦東新區沔青公園和金海濕地公園。
浦東金海濕地公園聽取了市民希望突出濕地特色并加強濕地宣傳的建議,將在改造過程中營建室外的科普展示區,提供觀察濕地生境、森林、動植物的空間,并配合科普宣傳牌,形成具有科普功能的濕地公園。
徐匯華涇公園針對居民提出的增加體育設施和運動場所的需求,選取合適區段增設可作為多種趣味運動空間的創意籃球場,并打造植入智慧跑步設施與康體智慧人行體驗的老華涇路步道,融合“公園+體育”概念,織補城市功能。
閔行梅隴生態公園采納了市民提出的希望將地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打造公園特色文化主題的建議,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以“梅”為主題進行演繹,體現花卉之鄉的歷史底蘊,將“隴”的概念與場地地形結合,形成花隴景觀空間,將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有效融合。
上海環城生態公園帶暨重點綠化建設項目推進辦負責人表示,在后續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推進工作中,將進一步暢通渠道平臺、創新征集方式,建立“市民提意見建議、推進辦搭協調平臺、各區促問題解決”的市民意見征求工作機制,讓常態化市民意見征詢成為公園方案確定前的必要環節。原則上,在每個環上公園啟動建設前,要求所在區相關部門開展周邊居民座談會、網絡問卷調查、專家方案評審等形式的意見征詢活動,持續督促各區織密征集網絡,延伸征集觸角,強化互動反饋,真正把市民的“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金鑰匙”,結出公園城市美好藍圖的“金果子”。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