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要順利實現該目標,需鄉村社會自覺發力。近年來,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納具·和園”國際康養小鎮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外關注。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納具·和園”的發展有資源優勢驅動、產業融合創新、智慧康養服務的特色,取得了改善人居環境、復蘇村落文化、村民就近就業的鄉村振興成效。盡管如此,仍面臨著企業與村民利益博弈難平衡、健康管理中心的經濟收益低、客房服務質量還有待提升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探索提出需要協調主體合作共贏共創鄉土文化,推動中醫療養與度假深度融合,提升人才服務技能和知識素養等建議,以推動“納具·和園”升級發展更好實現全面鄉村振興。
黔西南州委副書記、州政府州長黃興文對此作出批示:此文以“納具和園”康養小鎮為案例,對加快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推進“康養勝地人文興義”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請相關單位吸納合理建議。
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旨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貴州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被譽為“中國喀斯特心臟”,又是云南、廣西、貴州三省結合部,地理位置特殊,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其產業發展存在局限性。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民族地區要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
近年來,黔西南州興義市“納具·和園”國際康養小鎮的康養產業發展實踐與這一要求相吻合,圍繞城鄉居民的實際需求,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質增效,為康養產業發展提供樣板。
一、“納具·和園”農文旅康融合創新
(一)塑造“食在和園”的原生態形象
“納具·和園”積極開發蔬菜生態種植實踐區、水果種植園、中藥材種植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首選產業來抓,一方面庭院門前就是蔬菜瓜果,可以供應游客日常食用,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綠色農產品與民族醫學融合開發藥膳健康養生產品,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如有糖尿病患者專屬營養食堂,糖尿病人以及慢性病人可以到此食堂調整飲食,一個療程需15天,病癥能有所緩解。
(二)創新“養在和園”的醫養條件
“納具·和園”聘請首都名中醫專家北京康益德中西醫結合肺科醫院院長董瑞專家、北京董氏國際點筋術中醫研究院院長董曉鵬、楊氏苗藥第五代傳人楊辛勇等入住納具和園,園內設有首都名中醫工作室、中醫理療區、藥膳餐廳、健康養老區、接待中心、中醫大講堂。健康管理中心擁有興義市衛生健康局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常駐小鎮的醫療人員共有6位,1位負責人,西醫出生,準備有急救箱,具備處理一般突發狀況的急救能力。1位苗醫,1位中醫,3位點筋調理師。北京名醫董瑞是1月來1次,每次只看20個病人,需要提前預約。2022年3月至8月9日,累計就診2128人。其中來體驗的有2060人,收費的有68人。點筋的一次療程是15天,每天做2次,每次做1個小時;苗醫的一次療程是7次。客人覺得苗醫有神秘感,積極參與體驗,體驗后的反饋還很好。
(三)培育“住在和園”的度假環境
“納具·和園”注重環境打造,集培訓、會議和住宿為一體,吸引八方賓客。目前的房間總共有117間,床位有188個,有單間也有標間,價格在580—5280元不等。來的客人一般停留3—7天左右,專程來療養的老人的停留時間按月來計。2022年1月試營業,接待20萬人次,60—70%都是本地人,以接待團隊客戶為主,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多,以培訓和會議為主。7月開始進入高峰期,大量外地游客進入,散客開始增多,多半是來自北上廣深人群,入住率達到90%—100%。大城市的人尤其很喜歡這里的慢節奏和優美環境,有鄉村情懷,養身又養心。
(四)打造“學在和園”的培訓環境
“納具·和園”注重培訓環境的打造,學習氛圍濃厚。“納具·和園”現有3個會議室,大型能容納200—300人、中型會議室容納100人、小型會議室容納50人。不僅是黔西南州硬筆書法協會創作基地,州老年教育游學基地,州委統戰部授予非公人士教育培訓基地,州工商聯民營經濟人士教育培訓實踐基地,還是貴州省森林康養示范基地,貴州省勞模(職工)療休養基地。目前已多次接待了這些組織機構的游學、培訓、療養集體活動,效果甚佳。
(五)提供“智慧+康養”優良服務
小鎮在管理上,一是引進現代信息化、國民體檢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小鎮基礎設施設備,建立智慧養老中心三維可視化平臺,為老人提供更好的健康養老體驗,監控覆蓋率是100%。二是科技賦能,房子裝上芯片,改造后的傳統民居內里空間和功能符合現代智能家居設計理念,每個房間通過控制系統,實現到店開門自動亮燈、沖涼自動播放音樂、空調調節、起夜燈控模式、一鍵情景切換、智能聯動等各類系統智能化功能控制。打開房間就可以喊“小度小度”,窗戶外村莊田野如畫,房間里面是4—5星級酒店的體驗,讓人感覺雖然在鄉村生活卻又沒有離開城市一樣,極大地滿足了客人安全、舒適的心理需求。
二、“納具·和園”賦能鄉村振興
(一)本土人居環境品質得到提升
“納具·和園”國際康養小鎮外從牌坊到南門的道路和路燈是由小鎮修建和支付電費,原來沒有這條路的時候車都開不進來,現在開車可以從南門到北門自由進出。小鎮還將納具山泉水體穩定在Ⅲ類水質,千人飲用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實現100%。并且還專門設立了綠化保潔部,加上部門經理有6人。通過小鎮改建前后照片對比可以發現原來是“臟亂破舊”,現在變得“干凈整潔、古樸典雅”。當地村民都認為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一位83歲老人說:“規劃快得很,測量沒得幾天,就把毛坯整出來就打打水泥路,現在修好走起舒服得多。老板要和我們商量,要規劃。現在村里沒得什么偷盜,小的讀書,大的出去打工了。老板經常在小鎮打藥,打掃干凈,疫情期間還用酒精消毒,村里團結,不吵架不打架,我們這里風氣好得很。”在與村民簽訂的流轉合同中也明確寫到,合同到期后房屋裝修、綠化打造是無償返還,給老百姓留下一筆資產,同時排水排污都做了徹底清除,村莊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整治。
(二)本土傳統村落文化得到復蘇
“納具·和園”將民族傳統文化融入“農業、旅游、康養”產業發展體系,促進農文旅康融合發展,這是當前可以實現的,也是可以有效推進文化振興的途徑。一方面是通過在建筑設計中保留了本村的歷史文化、紅色故事、民族文化,給每個庭院都取了和本地歷史有關的名字。另一方面專門設置了地接部,負責接待外部游客和團隊,通過培養和園講解員,使其具備接待講解“納具·和園”歷史的能力,可以在游客訪問中有效提升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文化振興。據調研了解小鎮要讓人人都成為解說員,熟悉小鎮的各種事項,如房間位置,興義的景點,飲食,布依族文化。還成立了自己的八音坐唱團隊,淡季時就組織學習布依族的舞蹈。小鎮就是通過這些靜態和動態的豐富載體,積極傳播了本土村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三)本土村民就近就業得到保障
“納具·和園”康養小鎮項目自開工建設至今,累計用工約6萬余個,均來自周邊村寨的群眾。在二期項目施工現場,近50名工人正在施工。“我們都來自本村和周邊村寨,在這里做工每天有300元收入。”石匠吳應全說,除了在小鎮務工外,家里土地種上了艾草,公司負責收購,一年也有一筆可觀收入。在綠化部工作的本地村民,工作主要是負責掃地、修建草坪,種菜地,菜地既屬于綠化范圍又可以提供給公司,每月還可以拿到兩千多元的工資,家住移民區,步行上班10分鐘,每月可休息10天,中午下班還可以回家,就近工作方便照顧家里,一舉兩得。“納具·和園”小鎮目前的在崗員工總計69個,都是以附近的村民和實習大學生為主,村民在這里能享受到3份收益:一份是土地流轉收益,一份是用工服務收益,一份是種植農家菜收益。憑自己的工作付出和態度來定收入。小鎮的發展幫助村民減輕了生活上的負擔,還帶來了實實在在新的就業機會。(作者系貴州大學黔西南州工商聯合會)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