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一棟棟居民樓干凈整潔,花草盆景點綴其間,居民三三兩兩圍坐著“擺龍門陣”,仿佛來到了一座新建小區。然而,三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環境臟亂、矛盾重重、人人嫌棄的老舊小區。談起社區的蝶變,居民們總會歸功于“整整書記”——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謝蘭。
邢家橋社區人口有1.1萬多人,其中安置房488套、安置戶1422人。這些安置房建于1992年,曾是當地居民向往的“新村”。但是,近30年過去了,房屋漏水、墻體脫落、缺物業管理、生活配套設施差等問題日益嚴重,有的房屋已無法住人,群眾反映強烈。
“上廁所要打傘,怕被樓上滲漏的糞水澆頭,做飯時怕墻渣掉進鍋里。”家住一樓的71歲居民曾凡玉老人對記者說。
看著越來越破舊的小區直著急,謝蘭多次向上級爭取老舊社區改造項目支持,2017年兩江新區將邢家橋社區安置房綜合整治列入民生實事。可讓謝蘭沒想到的是,這項民心工程卻遭到居民的強烈反對。
“這么破的房子能改造好嗎?”“搞面子工程有什么用?”……擔心改造治標不治本的居民占了大多數,大家都希望政府對該片區進行拆遷和補償。但經評估,這些安置房并非危房,也不具備拆遷條件。
怎么辦?謝蘭試圖給居民們做思想工作,結果遇到的是居民的質疑。“有人說我想借改造工程發財,罵什么的都有。”謝蘭說。
為了群眾的安居夢,謝蘭和社區工作人員沒有氣餒,挨家挨戶走訪,聽取居民訴求,有的家庭走訪了上百次。終于,居民態度開始轉變了。2018年年底,邢家橋社區整治試點樓幢開工,樣板間讓居民看到了希望,幾個月后整治工程全面啟動。
2020年初,隨著整治項目完工,邢家橋社區居民陸續搬回了新居。墻體堅實、廚房廁所干凈敞亮、新增了停車場……居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個個眉開眼笑。搬家時,謝蘭為每戶家庭拍了張全家福照片,讓他們的幸福笑容定格。從此,居民們給謝蘭取了個外號叫“整整書記”,意思是把群眾的事“整巴適”。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7月19日拍攝的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改造后的居民樓(新華社記者徐欽攝);下圖為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改造前的居民樓(資料照片)。
邢家橋社區還構建了網格化黨建管理模式,“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幢黨小組”協同發力,調動黨員、居民、社會組織等參與基層治理,“婆婆陪聊隊”“小二服務隊”等群眾自治小組達到13個,居民們互助互幫,鄰里關系更加和睦。
7月1日,作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代表,謝蘭受邀參加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更加堅定了我心中的信念——牢記入黨初心,為人民謀幸福,把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的事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謝蘭說。
在謝蘭看來,群眾的小事也是社區的大事。邢家橋社區建立社情民意臺賬,按照小事當天辦、急事當月辦、難事當年見效的原則,及時在小區公示,回應群眾關切。
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居民樓間的“群眾心語”和“新家心愿”留言墻(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建議增加健身器材”“建議單邊規劃停車位”……在邢家橋社區“回音壁”上,群眾意見每一條都標注了落實情況、整改狀態、聯絡人等。記者看到,在已完成事項后面,都標注著“電話回訪:滿意”。
小區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區書記的追求,服務群眾從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厘米……基層干部這樣介紹謝蘭。新征程上,進一步完善基層社會治理,謝蘭這樣的社區書記重任在肩。
居民行走在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坐在裝修一新的家里,曾凡玉老人說:“真沒想到破房子竟然變成了新房子。黨員干部為我們辦實事,我們能不擁護黨嗎?”(參與采寫:劉晶瑤、侯偉利)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