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的偉大創造,是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兩種方式,充分表現了人類的卓越想象力與創造力。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藝術創新始終與科學技術進步互為支撐、完美融合、交相輝映,更伴隨著時代大潮,越發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和絲路規劃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藝術+科學——尹毅繪畫科研作品展”,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北2展廳舉辦。展覽通過呈現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及藝術科技融智平臺負責人、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尹毅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風格式樣的100余件繪畫作品,展現出他多元化創作探索的成果,展示了他在主持實施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中綜合研究的整體架構、系統劃分、邏輯關系與深度思考。
沉浸感與獲得感
本次展覽分成了五個展區:水墨奇變、藝境墨韻、經典重塑、融美創新、科研成果,全面呈現出藝術家深入挖掘藝術融合科學資源,研究當代水墨語言風格與時代特色的藝術實踐歷程。展覽展出尹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式樣的100余件水墨畫作品及藝術品鑒定備案專利設備、藝術品鑒證體系構建思維導圖等,力求把握展品的學術水準、凝練展覽學術性、突出展品,豐富展覽層級,提高觀眾的沉浸感與獲得感。
馬鋒輝、劉萬鳴、尹毅等參觀展覽
6月16日,展覽媒體見面會在京舉行,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馬鋒輝,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及畫家尹毅到場與媒體記者分享了展覽策劃情況、藝術家創作心得與藝術特色。
馬鋒輝表示,縱觀美術發展的歷史,繪畫藝術的誕生與發展一直與科學相伴,藝術的創新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互相依存、相互支持。時至今日,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依然呈現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尹毅既是美術家,也是藝術科研專家,他長期出入于畫室、實驗室兩種環境,在藝術與科學的雙向驅動下進行創作與科研。他進入畫室精心創作和學習,不斷提升其繪畫功力與藝術修養,并以科學思維的頭腦結合創作實踐另辟蹊徑再創水墨藝境。為此,他要探尋更多樣的創作手段、更多彩的藝術語用效果,奉獻更具原創性、時代性的好作品。他進入實驗反復研究和實驗,在科學認知水墨畫的基礎上精準尋找其畫種的特點與優點,并從繪畫方式與材料科研切入,綜合光學、化學、材料等多學科知識與技術手段,研究傳統繪畫顏料、載體及其工具的不斷優化問題,探尋水墨畫種的新材料、新畫法與傳統材料、畫法相融合,以及跨越畫種固有界限融美創新的途徑,從而更好地面對日趨多元的藝術大潮,滿足人民大眾對藝術的多樣化需求。
劉萬鳴表示,展覽的特殊性,就在于尹毅作品內容從形式上所反映出來的一種新的境界,就在于其主題——藝術和科學。通常人們認為中國畫和科學沒有多大關聯,其實從古至今,中國繪畫每個時期的發展和材料學關聯性很大,比如紙、絹、墨,每個時期都有其自身的特性,或多或少因為材料產生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尹毅此次的展覽就妙在此處:他不斷探究新材料在傳統繪畫中的運用,可以說,他對中國畫從技法上的發展有了延展性。透過尹毅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沒有偏離中國畫的本體語言,但是他采用一種有別于古人的新材料,甚至有些材料是他親手制造出來的,這點難能可貴。在當下中國畫家中,尹毅具有一種探索性,這種探索性更深層、更巧妙地為內容服務,即他對中國繪畫本體理念的追求,并沒有撇開中國的傳統精神。在新技法、新材料、新理念的作用下,他營造出一個似乎與時代特別合拍的境界。
尹毅接受媒體采訪
尹毅介紹,此次展覽是想通過自己的創作來證實水墨畫是可以多樣化的、是可以當代的。他的創作不僅追求風格的獨特,而且盡量給自己“出難題”——追求和古人不一樣、和同代的他人不一樣、和自己不一樣。他認為不必一味追求水墨純粹性,也不必一味追求油畫所謂的“正宗”——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畫種之間相互借鑒,畫種的界限在打破,因此,多畫種的融合借鑒是很有必要的。他表示,水墨畫是一個既古老又當代的畫種,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讓水墨畫走向世界。
融美意境
尹毅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聚焦水墨畫的畫種優化問題,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繪畫方式、技法、材料與工具的研究,在水墨藝術當代性與多元化的探索實踐中,逐步使其作品擁有了多種個性化藝術語言和獨特藝術風格。
展覽現場
上世紀80年代,面對影響中國美術創作與發展的種種因素與現象,早年研習西畫的尹毅逐步形成了研究美術生態的長期學術目標,以及創作與認識共同發展的計劃,在大量的比較分析中以及自我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個性化繪畫藝術語言與風格。
上世紀90年代,尹毅的“水墨+質感空間感”系列可以看作他探索的重要一站。一如著名畫家于希寧先生所評論的,尹毅的水墨畫技法是嶄新的、多變的,表現出的藝術效果是豐富多彩的。他的這些作品構圖嚴謹、章法別致、清新淡雅、空寂超塵、朦朧含蓄、如夢如詩,具有很高的品位和意境。
“中國畫在過去、現在所發生的任何現象,往往都有復雜的內因與外因,其昔日的、未來的演變與發展都貫穿著自身的規律性。”尹毅曾經這樣說。步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尹毅開始大隱于“實驗室”中,埋頭于水墨藝術當代性與多元化研究,特別是由他擔任課題負責人所主持實施的“中國畫新材質新技法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材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科研項目,接續了上世紀80年代劉國松等人掀起國畫界技法更新與肌理制作潮流的衣缽,其科研目標就是要致力于豐富水墨畫的藝術語言,增強水墨畫的藝術表現力,提升水墨畫種的整體品質;其新材料新技法研究成果,為繪畫創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與美感,深化了中國繪畫的藝術表現力。
從“創作室”走入“實驗室”,尹毅步入了畫種優化研究這一美術科研的“冷門地帶”,進行了大量的水墨材料特性論證及其藝術效果分析比對,并以水墨材料“+筆墨奇變”“+質感之美”“+空間之美”“+光感之美”“+天然之美”“+抽象之美”以及“經典再創”等為命題,在不同科研方向的探索與實踐中取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
展覽現場
近些年來,他的“經典圖式+筆墨再創”系列作品令畫壇耳目一新。特別是此次展陳的富春山居再創系列水墨卷全卷(畫面長度17.4米)、青花卷全卷(畫面長度13.5米),以及春雨卷、書寫卷的局部畫面。各卷均是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基本圖式上進行“再創”,尹毅在反復欣賞這一經典畫面時聯想到:若畫面中的富春山客現存在,雖然其型體會千年不變,萬年不變,但是其景色卻會伴隨著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時的輪回無休無止的變化,而且還有艷陽、月光、云霧、雨雪籠罩下的環境之變……這世界上的山山水水展現出了無窮無盡的客觀畫面,為人類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何況伴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的內心世界與審美觀念也在變,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表現方式、藝術語言也在變。所以尹毅要在黃公望的經典圖式基礎上表現同一景觀的千變萬化之美。尹毅的這幾幅代表性作品長卷,在取法前人精髓的基礎上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并以當代審美觀念展現出了傳承與創新并舉的特色。
30多年前,尹毅曾寫下一首小詩:“敬慕文苑眾山,冥思藝途獨步。寧造自我之丘,不爬他人之岳。”這后一句實際上已經成為尹毅的座右銘。在長期致力于藝術與科學融合的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尹毅一邊提升繪畫實踐與藝術修養,結合科學的運用調動墨跡、墨韻之變,探尋更加豐富多樣的藝術語言與意境空間;一邊從繪畫方式與材料切入思考,調動光學、化學、材料學等專業的技術手段,不斷優化繪畫載體,更好地服務于創作。他希望“讓科學的陽光普照藝術的天地”,因而將多種新材料、新畫法相互滲透,創造了水墨世界的融美意境,拓展了當代水墨的創作形式,豐富了水墨藝術的審美內涵,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提供敢于創新,勇攀藝術高峰,以優秀作品服務人民的生動范例。
【尹毅作品賞析】
野性的呼喚
雪域奇山
寒夜
水上樂章
水中樂章
生命的呼喚(組畫之七)
生命的呼喚(組畫之四)
荒原飛鵲
殘雪落楓
冬之曲之二
山水
雪融圖
雪域偶見
在水一方
天鵝湖之一
扇面·意境
山間一景
雪峰林立
北國一景
雪地質感系列·冬趣
刀鋒之地
飛躍叢林
鳥語花香
富春山居再創系列·水墨卷(局部)
富春山居再創系列· 青花卷(局部)
富春山居再創系列·春雨卷(局部)
富春山居再創系列·書寫卷(局部)
雨后千山
黑白的魅力
雪域晨霧
雪域晨煙
源
湖畔晨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