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濟南3月1日電(談媛)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1日下午,2022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在濟南召開,臨淄趙家徐姚遺址、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被評為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2022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現場。談媛攝
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王廷琦表示,2022年全省考古工作成果豐碩、亮點紛呈。共開展了130余項田野發掘項目,其中遴選出30項重要項目參與匯報,各項目負責人就工作中的發掘理念、科研課題、重要成果、價值意義等方面進行了充分交流。總的來說,從上萬年前的史前遺址到近代的甲午沉艦,從田野發掘到調查勘探,項目類型豐富,從陸地到水下“全面開花”。
臨淄趙家徐姚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晏嬰路以南,莊岳路以東。此次發掘最主要的收獲就是發現了大量的舊新過渡階段遺存,總計出土遺物1000余件,以動物骨骼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殼制品;火塘3處。遺址距今1.32萬年左右,該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的空白,為認識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過渡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提供了關鍵證據。
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位于平度新河鎮三埠李家村東北方向,臨靠淄陽河。此遺址對于研究膠東地區齊魯文明多元一體化進程等諸多課題有較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2021年7月~2023年1月,為配合新建濰煙高鐵平度站修建和206國道改建工作,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平度市博物館對施工范圍內占壓的遺址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其中,首次發現魯東地區西周早期聚落中的骨器加工作坊,并集中出土154件/套骨角質文物和骨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骨料等。
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出土商周時期陶器。山東省文旅廳供圖
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南馬坊大墓規模宏大、精心設計、建造考究、裝飾華美,是目前山東地區正式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商周時期墓葬。在墓室填土中清理出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木結構帷帳以及大量安裝木柲的青銅兵器和工具,為研究齊國的喪葬儀節、建筑形態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等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在南馬坊大墓北部和東部約25米處各發現一座長方形大型車馬坑。這是目前山東地區發掘的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在全國范圍內亦屬罕見。
臨淄南馬坊墓室全景。山東省文旅廳供圖
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位于歷城區章靈丘村北部,2021年10月~2022年9月由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發掘。出土各類陶、瓷器及陶俑500余件(組),其中官窯瓷器和青花瓷共計40余件,瓷器種類繁多,含鈞窯、龍泉、磁州、景德鎮等多個窯系,對南宋和元代瓷器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為研究元代喪葬用瓷和貿易交流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元青花是濟南首次發掘出土。張榮為漢人世侯,被追封濟南王,《元史》、《新元史》有列傳。有七子、四十孫,子孫多居官位,部分官職較高,個別被追封為齊郡公等高級爵位。張榮家族墓地是山東迄今發現的級別最高、陵園附屬物最多、一次性出土文字資料最豐富的元代墓地。
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M75出土青花瓷盤、杯。山東省文旅廳供圖
威海是甲午戰爭終戰之地,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發掘確定了威海灣甲午沉艦鍋爐艙、艏彈藥艙、艉彈藥艙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艦殘骸的整體情況。本次發掘共出水各類文物201件,以銅制品最多,鐵制品和木制品多為船體構件,皮革制品為鞋墊、膠墊。“靖遠”艦遺址發掘出水的大批文物充實了甲午戰爭研究的實物資料,必將推動近代海軍史、甲午戰爭歷史研究再上新臺階。
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出水的彈藥類文物。山東省文旅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