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莒縣縣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大會提出,要依托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構建莒縣特色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打造更多“莒縣優品”特色品牌,大力發展預制菜、農村電商、休閑農業、民俗康養等現代服務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像空調、新風機、蒸汽等,現在我們都實現了能耗精細化計量管理,一線生產人員可隨時監控調整設施運行設置,可以說,智慧工廠確實‘智慧范兒’十足。”近日,在日照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經理張子萬神采奕奕帶領我們參觀了智慧工廠,車間窗明幾凈,地板一塵不染,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絮地快速運轉。
去年10月,日照泰森食品建設的智慧工廠項目正式投產,新上一條肉雞預炸生產線、兩條雞肉全熟生產線、一條中式生產線,年產預炸食品、全熟食品、中式調理食品4.56萬噸。生產線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和生產自動化系統,提供數字化運營維護管理,設立企業駕駛艙生產運營決策中心,即時檢測監控設備運行狀況,節省人力70%左右。過去,日照泰森食品在莒縣只是養殖、屠宰分割,智慧工廠項目建成后,公司通過生產預制菜和熟食加工,高產品附加值將大大提升。
“我們公司現有員工1200人,平均月工資5000多元。”張子萬介紹,日照泰森食品已累計投資11.38億元,在莒縣建成了集飼料加工、種禽繁育、家禽飼養、屠宰分割、預制菜和熟食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在公司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扎根莒縣十年,日照泰森食品從“幼苗”成長“大樹”的歷程,也是莒縣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的生動寫照。
莒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擁有耕地113.68萬畝,具備發展農業的良好氣候條件、資源條件和立地條件。截至去年底糧食播種面積85.71萬畝、產量39.28萬噸,“三品一標”認證達到146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達到16個,果莊油桃、嶠山大姜、庫山中藥材、小店綠蘆筍、碁山桑蠶等享譽全省乃至全國。
然而,“大”不代表著“強”,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產業配套和鏈條還需不斷增強、延伸。很多農副產品還僅限于“洗洗泥、去去皮”這樣的粗加工,精深加工層次低,致使附加值不高、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如何破解農副產品“產量大、產值小”的怪圈?提升其附加值無疑是必然選擇。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支撐。
目前莒縣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70家,2022年實現產值166.6億元。莒縣做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文章”,大有可為。可喜地看到,日照正基、百慧乳業、志昌農業、長榮生物、尚健食品、中綠食品等一批涉農企業不斷加大創新研發,搶灘新賽道,起步就沖刺,跑出了新紀錄。
在日照正基智慧冷鏈產業園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物流配送中心、中央廚房、冷鏈倉儲中心等6個單體同時推進施工,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全力以赴趕工期,力爭2023年11月底,項目一期投入使用。”日照正基智慧冷鏈產業園項目負責人倪守曉介紹。
日照正基智慧冷鏈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2億元,按照冷鏈物流產業園的4.0版本,建設立體式全溫區冷鏈倉儲中心的同時,還建設中央廚房、電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實現從傳統的冷鏈倉儲向冷鏈全產業鏈的升級,建成后除具備冷鏈倉儲、加工展示、交易流通等功能外,還集成了供應鏈金融、文化旅游、休閑體驗、電子商務等服務。其中,立體式全溫區冷鏈倉儲中心是省內高度最高、單體容量最大的冷鏈倉儲庫,而且配套設施先進,可實現從零上5℃到零下50℃全產品覆蓋。建設過程中,項目融入綠色低碳理念,利用所有廠房頂部建設7兆瓦光伏發電站,能夠滿足園區70%的用電需求。
“園區運營管理與京東集團合作,搭建可視化智慧管理平臺、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做到產地可查、品質可靠、過程可控,引入京東云倉、京東到家、京東快遞等業務,內生外延拓展業務版圖。”山東禾潤預制菜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陸啟廣介紹,正基智慧冷鏈產業園項目建成后,總庫容量可達30萬噸,年可產出預制菜12萬噸,將有效打通農產品產、存、銷全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短板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潛力所在,更是當前和今后努力的關鍵和重點所在。思路已清,關鍵在干。莒縣加快建設農業強縣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必須保持戰略定力,錨定高質量久久為功,補短板強弱項,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深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由強變優。(周通 孫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