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江西民航喜事不斷:南昌至香港、曼谷航線相繼復航,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可研報告獲批復,江西省政府與首都機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一個個好消息,預示著江西民航業正逐步走出低谷、開始復蘇。
民航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產業,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經歷3年的低谷期,江西民航業能否重塑輝煌,更好助力我省拼經濟?人們充滿了期待。
堅守: 春天里苦盡甘來
“從今天起,看山看水看美景。世界各地,我們來了!”2月16日,在登上南昌飛往曼谷的國際航班后,乘客小周在微信朋友圈抒發開啟出境游的喜悅之情。
“這一飛,我們整整等了3年,太不容易了。”目睹客機平穩起飛,重啟后的南昌-曼谷航班首個出境旅行團的“幕后推手”、南昌春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田義超感慨萬千。
這三年來,對省內各旅行社來說,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挑戰,而田義超一直在堅守。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對國際航班的各項限制陸續放開。興奮的田義超第一時間著手開展策劃和營銷,成為重啟省內出境游的先行者。
更讓江西旅游從業者信心十足的是,近期我省出臺28條政策舉措鞏固提升經濟回穩向好,其中提出要更大力度、更細舉措實施“引客入贛”工程,鼓勵各地對今年組織包車、專列、包機引客入贛的旅行社予以一定獎勵。
首趟國際航班復航,迅速攪動了沉寂已久的省內出境游市場。截至2月22日,南昌至曼谷航線頭3個航班銷售全部滿座,其中近半數為團隊旅客。然而,就此斷定江西出境游市場走出低谷為時尚早,因為曼谷原本就是南昌出境游的最熱目的地之一。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暑運將是判斷市場走勢的關鍵節點,整個出境游市場或許需要2年時間才能真正回到疫情前的高峰水平。
“3年時間很長,如何盡快重建市場,恢復消費者信心,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江西省機場集團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陳歡認為,恢復國際航班和出境游,當前還只能小步快跑。很多國際航班往往前期上座率較低,航空公司積極性不高。陳歡建議,我省相關部門可參照發達省市標準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獎勵和補貼政策,刺激市場加速回暖。
2004年開通首條國際航線,南昌-廣州-新加坡;2016年開通首條洲際航線,南昌-安克雷奇-洛杉磯……疫情之前,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最多時擁有13個國家的20個國際航點。
重新連通世界,帶來的不僅是交通出行上的便利,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契機。為推動國際客運航線恢復發展,促進我省航空市場加快復蘇,今年初,我省組團赴多家航空公司洽談國際客貨運航線恢復、開通事宜。3月開始,新一批國際客貨運航線將陸續開通,加快推進航空客貨運回暖復蘇,助力江西更好、更快與世界連接。
信心: 低谷中蓄勢待發
業績虧損,從業人員流失……3年低谷期,給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帶來了重創。對負責省內“一干六支”機場經營的江西省機場集團而言,同樣經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驗。
2020年至2021年,江西機場的運營仍有不少亮點:南昌昌北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逆勢突破18萬噸,增長48%;客運恢復水平在全國千萬級機場中排名第14位。
進入2022年,國際航線全部停運,國內航班大幅縮減,客流量被“腰斬”……江西民航業主要經營指標出現斷崖式下滑。
多年來,江西的產業發展支撐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在行業內的提級進位,機場的發展又為江西擴大對外開放暢通渠道。推動民航業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社會全面回暖,是當前江西民航人的職責和使命。
今年初,省機場集團提出一個讓人振奮的目標:2023年要完成飛機運輸起降15.4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667萬人次、貨郵吞吐量8.6萬噸,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101%、90%、67%。
實現這一目標,底氣何在?
實際上,早在疫情之前,江西民航業剛剛經歷了一輪爆發性增長的“黃金五年”。其中,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年客流量從800萬人次猛增到1300萬人次,排名最高時曾位居國內機場第28位,趕超勢頭明顯。業內人士認為,3年的低谷雖然打斷了我省民航業的快速發展,但厚積薄發、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沒有變。在這個難熬的“寒冬”里,江西民航人沒有閑著,他們謀劃項目、苦練內功,為如今的觸底反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春秋航空入贛,成為繼東航、深航和江西航空之后,第四家將南昌作為主場的基地航空公司,成為航班運量的重要增長點;通過積極向上級協調,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時刻容量從每小時25班提升到31班,機場吞吐能力上限明顯增加,在國內同等級機場中名列前茅。
隨著3月民航夏秋換季期的到來,還有不少好消息陸續傳出——“空中巨無霸”波音747-400一季度將再度光臨,南昌將恢復歐洲全貨機航線至少每周3班,跨境貨運能力大大提升;以運營國產民用飛機為特色的一二三航空公司已確定來昌,ARJ21乃至C919等國產客機未來有望更多出現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希望: 民航人永不止步
隨著政策的不斷落地和優化,外部環境好轉,今年春運,民航業強勁復蘇的信號不斷。中國民航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全國旅客運輸量同比增長34.8%。而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進入2月后單日客流“3萬+”已成為常態,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多年來,位于沿海一線城市腹地的南昌,做大民航客流始終面臨著難解的區位困境——一方面市場被快速便捷的高鐵所擠壓,另一方面省內客流被周邊大型機場虹吸。
正面交鋒難占上風,發展航空中轉是必由之路。
省機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把完善機場中轉功能、提升中轉能力擺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舉全集團之力把聯程中轉產品做到極致、做出品牌。如今,通程值機、行李直掛、急特中轉等服務在南昌昌北國際機場紛紛上線,便捷優異的服務讓各地乘客有口皆碑,中轉客源已逐漸成為機場的新增長點。
和軟件服務相比,硬件設施的提升是江西民航面臨的更為緊迫的任務。近期,南昌昌北國際機場T2航站樓C指廊延伸及飛行區配套一階段工程建成竣工,預計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2200萬人次的使用需求,有效突破航站樓的承載力瓶頸。
更讓人驚喜的是,經過5年的前期工作,近期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該項目預計今年開工,2027年竣工,這也意味著未來五年江西機場將迎來新一輪的大建設時期。
總投資252.6億元新建T3航站樓和第二條跑道,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4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60萬噸……三期建設的工程量遠超一二期建設的總和,無異于“再造一個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業內人士表示,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建設完成后,南昌的機場建設規模將超越福州、合肥、青島等城市,硬件水平躋身國內一流。
未來民航的競爭,不再僅僅是單個機場之間的競爭,而是航空網絡乃至交通體系的競爭。南昌昌北國際機場三期建設,正是江西民航業未來提升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南昌地鐵一號線北延、京九高鐵昌九段等重大項目正在抓緊施工,一個集民航、高鐵、地鐵、公交、酒店商業“無縫對接和零換乘”的現代綜合客運樞紐,將一步步展現在我們面前。(全媒體記者 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