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春分、夏至到秋分、冬至,二十四節氣傳承幾千年,堪稱中華文化瑰寶,它是時令指南,也是生活美學。如今,人們跟隨節氣去旅行,不同時節觀賞適宜風景,體驗傳統習俗,體味文化魅力,感受時光變遷的美好。
節氣旅游悄然興起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白露,充滿詩意的節氣,在風輕云淡中詮釋著秋日的美好,白露出游,感秋爽之清心,享秋樂之解憂,念秋味之忘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發布了10條“二十四節氣秋之白露主題游線路”,以傳統節氣應景,以秋為主題,包括“秋棲——雁棲湖邊雁棲塔”“秋燕——尋訪北京雨燕棲息地”“秋養——走向健康的養生之旅”“秋味——名人筆下的北京秋之美”“秋夜——賞月最美處還是盧溝曉月”“秋闈——古時一場至關重要的考試”。
北京今年已先后推出過“二十四節氣(春之驚蟄、夏之芒種)主題游”線路。據記者了解,“二十四節氣”主題游為北京休閑度假注入新活力,釋放了文旅消費潛力,更好地滿足了游客個性化、品質化的出游需求。
白露這天,蘇州人通常會制白露米酒、品白露香茗、吃番薯。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文體旅局推出“跟著節氣游高新”的專題,根據各節氣的時令特點,為游客推薦適宜的出游計劃。今年夏季,蘇州還舉辦了二十四節氣非遺主題展,展示節氣的物候特征和文化內涵,激發非遺活力。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等地的文旅廳公眾號推出了節氣旅游的相關專題。“跟著節氣游廣西”向游客介紹與節氣相宜的出游方式,比如,立秋之時是尋味龍眼的最佳時節,廣西平南有“中國石硤龍眼之鄉”的美譽,立秋時重點推介平南旅游的特色,除了美食龍眼,平南還有被譽為“小張家界”的北帝山以及正覺寺、狀元閣等歷史文化景點。
山東聊城今年夏季舉辦了“跟我二十四變”尋游二十四節氣的活動,深入挖掘節氣對應的時令風物、生產生活、民俗風情、特色美食等,讓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聊城的生活美學與傳統節氣的融合之美。
旅游展現節氣之美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許多中國人從小就熟悉的氣候歌謠。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標識和寶藏。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包含著農事、民俗、美食、節日、詩詞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被珍視和傳承。
旅游是發現美麗、感受美好的方式。當節氣遇到旅游,便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表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向全世界展現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產物,其本身是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也是旅游業可充分挖掘、利用和轉化的文化旅游資源。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所熟知的文化符號,也是文化旅游吸引物;二十四節氣所獨有的延續性,是各地全時旅游開發的重要依托。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告訴記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看,節氣是旅游內容的重要承載,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節氣民俗、文化活動,也有相應的旅游形式,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就是依托節氣內容的旅行,古代詩人留下了大量節氣旅游的詩篇。如今的中國,迎來傳統文化熱潮,節氣旅游已進入青年人的潮流生活。這種生活既扎根傳統,又生機勃勃,成為旅游展現節氣之美的時代方式。
讓節氣文化有活力
當節氣牽手旅游,令游客眼前一亮,旅游原來可以將節氣呈現得如此亮麗。吳麗云介紹,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旅游內容可分為三類:一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景區,如北京的二十四節氣公園、河南登封的觀星臺景區、浙江嘉興的云堡二十四節氣館等。二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民俗、節氣活動和美食。如立春吃春餅,谷雨祭海,立夏吃五色飯,芒種煮梅,冬至祭祖等。清明既是節氣也是傳統佳節,對旅游有很強的帶動作用。三是各地結合二十四節氣創新推出的旅游產品和活動,成為節氣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如北京的“二十四節氣”主題游線路、浙江寧波的“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系列活動”等。越來越多的景區將二十四節氣與景觀民俗相結合,凸顯文化特色。
金準認為,首先要扎根傳統,充分挖掘節氣游歷中的文化精粹;其次重視轉化,開拓各種新科技新潮流新體驗,將古人的節氣文化轉化為現代產品,同時還需站在前沿開拓節氣文化的可能性,讓節氣文化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吳麗云認為,以旅游為載體,應創意化開發二十四節氣。以文化創意賦能二十四節氣的旅游化開發,結合節氣背后的民俗、故事、物象、農耕等要素,開發出為大眾廣泛認知的新文化體驗形態,無論是主題景區、特色節慶活動、獨具儀式感和體驗感的內容,還是由此形成的文化衍生品和文創商品,都是二十四節氣可以借旅游之力深度挖掘的內容。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