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承載著數千年的健康理念與實踐經驗。在兒童健康領域,中醫藥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價值,為億萬家庭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當前,國際醫學界對中醫藥的認知正在發生積極轉變。
但受中成藥效果平緩、療效受多成分綜合作用及固有管理標準差異性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外界對中成藥尤其是處方類中成藥仍存在一定認知偏差。以小兒智力糖漿為例,近日該款處方類中成藥引起了市場關注。
處方藥屬性不容模糊
據了解,“小兒智力糖漿”主要用于治療兒童多動、少語、煩躁不安等癥狀,生產廠家包括葵花藥業(002737.SZ)、太極集團(600129.SH)、華潤三九(000999.SZ)等知名藥企。目前部分網絡言論將小兒智力糖漿產品與“孩子提升智力”“孩子變聰明”強行關聯,屬于對藥品名稱望文生義產生的訛傳。
有行業人士表示:“中醫藥學中,‘益智’多指通過調理臟腑、氣血津液以改善患者因體虛、營養不良等導致的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癥狀,并非字面意義上的‘提高智商’。而且小兒智力糖漿屬于處方藥,需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才可調配、購買和使用,藥品包裝也會標注藥品適應癥范圍,患者因名稱將其誤用為智力提升藥的概率較小?!?/p>
以葵花藥業生產的小兒智力糖漿為例,該款藥品在外包裝明確標明了其功能主治:“開竅益智,調補心腎,滋養安神。用于心腎不足,痰濁阻竅所致小兒多動,少語,煩躁不安,神思渙散,少寐健忘,潮熱盜汗;兒童多動癥見上述證候者?!?/p>
專家進一步指出:“傳統文化特色賦予中藥方劑命名是中醫藥的文化特色之一,小兒智力糖漿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批準,表明該名稱在形式合規性上符合現行法規要求。而作為處方藥,小兒智力糖漿的使用需以專業醫療指導為前提。片面地根據藥品名稱強調‘智力’二字,卻忽視‘處方藥’這一核心屬性,既不符合事實,亦與我國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相悖?!?/p>
獲多項臨床觀察研究認可
據公開信息,小兒智力糖漿源自《千金方》中的“孔圣枕中丹”及《證治準繩》的“不忘散”等名方,經現代工藝改良而成,主要成分包括龜甲、龍骨、遠志、石菖蒲、雄雞等。國內多項臨床觀察研究表示,小兒智力糖漿對促進孤獨癥兒童大腦發育,改善言語語言障礙、注意缺陷障礙有較好療效。
《湖南中醫雜志》中對小兒智力糖漿治療兒童多動癥50例療效的觀察顯示,使用小兒智力糖漿的治療組對兒童多動指數、中醫證候積分的減低作用、總有效率以及對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的改善作用等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
《臨床合理用藥》2024年2期中的86例臨床效果研究亦顯示,小兒智力糖漿聯合腦蛋白水解物治療小兒腦癱效果更理想,有助于改善腦癱患兒病情,增強綜合功能,促進機體發育,減少不良反應。此外,《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兒童多動癥(2017修訂)》也已將小兒智力糖漿列入治療用藥。
中成藥評級體系構建為行業長期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小兒智力糖漿的實際療效已獲得一定業界認可,但其與國際高標準循證研究仍存在差距。而這也正是整個中成藥行業面臨的共性課題——如何在保持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前提下,構建既符合現代醫學規范又彰顯中醫藥優勢的療效評價體系。
受限于市場規模與利潤水平,并非所有品類的藥品都能承擔高成本的循證研究。這種研發投入與市場回報的失衡狀態,本質上是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中“特色傳承”與“科學驗證”雙重目標協同不足的體現。行業困境的破解需要系統性思維,中醫循證研究不是削足適履的被動接軌,而是要通過建立符合復方制劑特點的“證據鏈評價”模式,實現從“單靶點驗證”向“多維度證據體”的范式轉變。這一過程需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協同逐步解決,將行業共性挑戰歪曲為某款產品的“原罪”,反而無助于問題解決。
今年1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的《中藥標準管理專門規定》正式落地實施,對包括中成藥在內的多個中醫藥領域的標準管理提出了更為具體和嚴格的要求,標志著我國中成藥標準化管理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未來,隨著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以及中藥研究的不斷深入,中成藥標準管理有望不斷得到優化,為建立更加完善的中成藥評價療效體系提供堅實的支撐。
站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歷史節點,中成藥企業更需要堅守“守正”“創新”的雙重使命。既要加大科研投入、運用現代科技解讀中醫藥原理,也要保持戰略定力,避免在輿論壓力下背離中醫辨證論治精髓。唯有構建起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兼容并蓄的循證研究體系,才能讓小兒智力糖漿此類中成藥真正突破“療效黑箱”,為全球兒童健康貢獻獨特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