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批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首個發布地方性氫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城市,上海無疑走在了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前沿。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簡稱臨港新片區)定位于“上海氫能發展先行先試區、綜合示范區和產業引領區”,聚焦城市公交等領域率先開展示范應用,在開通首條氫能源公交線路的同時,加快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構建氫能示范應用體系。
鼓勵“多拉快跑” 明年底累計投用70輛公交車
公交領域是氫能源客車推廣應用的一塊重要“試驗田”。今年發布的《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明確,要積極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在不增加公交運營企業負擔前提下,積極推動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應用,總量不少于50輛。
對此,上海各區域基于自身實際、整合各類資源,積極行動。其中上海臨港新片區先后發布2021年至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打造高質量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實施方案等,形成了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與示范應用的一整套政策組合,重點布局燃料電池客車推廣應用。

“臨港新片區將從公共交通領域,尤其是政府主導的中運量公交等領域入手,積極推廣應用氫能源車輛。”上海市臨港新片區城市建設交通處相關負責人馮喆告訴記者,按照臨港新片區更新車輛和新辟公交定制線路全面使用氫能源公交車的原則,到2022年年底,臨港新片區計劃投用氫能源公交車70輛。
日前,上海臨港新片區又發布關于加快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及示范應用的若干措施,鼓勵燃料電池汽車“多拉快跑”,對4年內行駛里程超過8萬公里的中運量公交車、8至12米城市公交車、10米以上通勤客車等,經認定后每年每車獎勵1.5萬元。
首條線路開通 單車加氫僅需18分鐘
乘坐氫能源公交車,往返于上海臨港產業園區至泥城社區、藍灣社區等生活區之間,這是許多臨港新片區企業員工每日的通勤路線。今年10月,臨港新片區率先開通了氫能源公交線路——臨港7路,不僅為乘客提供通勤服務,而且帶來了更綠色、環保的出行體驗。
臨港7路分A、B兩線,單線單程長約13公里,共配備6輛10.8米氫能源公交車。在滿足市民出行需求前提下,為盡量避免公交運力浪費,上海臨港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簡稱臨港公交)根據上下班通勤的潮汐式客流特點,全線采用“早晚高峰全線+平峰環線”的運營方式。
“氫能源公交車加氫快、續航里程長,而且零排放,可以滿足線路實際運營需求。”上海臨港公交副總經理周舟告訴記者,經過一個月的實際運營,線路氫能源公交車表現良好,每次加氫僅需約18分鐘,一次加氫可跑350公里。
經統計,臨港7路氫能源公交車單車日均行駛920公里,每車百公里消耗氫氣約4.1公斤,相較于同類型傳統柴油公交車,百公里減排二氧化碳約97公斤。
從10月17日開通至11月16日,臨港7路已累計發車2139班次,服務市民超過3500人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批氫能源公交車還配備了碰撞預警系統、360度全景環視系統等智能裝置,保障安全高效運營。
設施同步推進 完善加氫站建設管理
“從運營端來看,加氫站建設不足是氫能源車輛推廣應用中的最大困難。”多位公交運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加氫站的數量及分布將直接影響到車輛投用規劃。對此,上海臨港新片區在推廣應用氫能源汽車過程中,同步規劃建設加氫站等配套設施,消除運營企業顧慮。
根據《臨港新片區打造高質量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實施方案(2021—2025年)》,臨港新片區到2025年將建成各類型加氫站14座,年氫氣供給量不低于1.4萬噸。“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協調發展改革處、財政處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優化審批流程,加快加氫站建設投用。”馮喆介紹,為保障臨港7路氫能源公交線路開通運營,臨港新片區同步建成投用了鴻音路撬裝加氫站。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城市公交、中運量公交等場景,持續完善加氫站建設管理辦法和管理流程。”馮喆介紹,臨港新片區在綜合能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制定了“建設三座油氫合建站”的規劃,其中首個加氫站項目——平霄路油氫合建站已于近期開工建設,并將在年內建成投入使用,為即將開通的臨港中運量T6線提供加氫保障。
下一步,上海臨港新片區將持續完善加氫設施網絡,支持有條件的現有或規劃加油站改建、新建油氫合建站,在大型公交停保場加快建設內部加氫站,鼓勵制儲加一體化母站建設,按照相關項目固定資產投資最高不超過30%、最多不超過600萬元給予投資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