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會召開。會議總結2021年交通工作,分析交通發展形勢,部署2022年北京市交通工作。
2021年,北京市交通行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堅持優化供給、調控需求、強化治理,奮力推進首都交通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74%;高峰時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數5.58;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等級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交通運行平穩有序。北京交通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北京交通將以服務保障冬奧會、冬殘奧會和黨的二十大為重點,統籌安全和發展,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當好首都發展開路先鋒,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力爭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6%,軌道車站周邊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達到84%,小客車車均出行強度下降1.49%,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交通指數控制在6.0以內。
綠色出行服務品質明顯提升
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增至74%
2021年,北京市堅持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提升公交運營服務水平,優化慢行系統出行品質,市民綠色出行意愿持續提升。北京市公共交通客運量、共享單車騎行量均實現歷史性躍升。其中,公共交通客運量53.8億人次,同比上年增長30.6%;共享單車騎行量9.5億次,大幅增長37.6%;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74%,增長0.9個百分點。
堅持軌道交通新線建設和既有線改造提升并重,推進軌道交通高質量融合發展。8號線三期北段等9條段城市軌道線路開通,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1148公里(含市郊鐵路364.7公里)。實施既有線網優化提升改造,1號線與八通線、房山線與9號線實現跨線運營,分別節省換乘時間10分鐘和5分鐘,并實現了網絡資源共享和網絡化運營新突破;推進北新橋、平安里軌道站點一體化改造,完成21個軌道微中心設計方案,站城融合取得新突破;130處便利店、藥店等站內便民設施上線運營,豐富了乘客出行體驗;“回天地區”5個站點“信用+智慧安檢”試點啟用,節省乘客排隊時間6-8分鐘。2021年軌道交通客運量30.8億人次,同比上年增長34.4%,“地鐵運行質量效率國際領先”。
地面公交運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持續完善“干普微”三級線網,優化調整151條線路,方便186個居民小區出行;削減重復線路384.6公里,有效提升了運輸效率。升級定制公交服務,高峰日運載達2.3萬人次,累計運送乘客1000萬人次;在望京等六個區域開拓巡游定制公交,日發480班次。改革公交運行體制,建成53個區域調度中心,完成三級調度向二級調度轉變,95%以上常規線路實現區域智能調度,車輛準點率提高25%,調度人員下降40%。三環等重點區域1518塊公交電子站牌投入使用。2021年公共電汽車客運量23億人次,同比上年增長25.8%。
慢行系統持續優化提升。推進慢行系統與軌道融合,完成51個重點軌道車站224處共享單車電子圍欄建設。編制出臺《慢行系統規劃2020-2035年》《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等一系列規劃和標準規范。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建成7個示范區,整治京藏高速輔路慢行廊道,完成二環輔路慢行系統改造、通行效率提升25%。自行車專用路全年騎行量突破185萬輛次,東拓、南展工程有序推進。
一批重點項目建成通車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向縱深邁進
2021年,繼續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一批重點項目陸續建成通車。
京津冀城市群交通高效銜接。軌道交通首都機場西延段、新機場北線高速東延及西延段工程完工,雙機場城市交通銜接更加高效,為輻射京津冀空港經濟提供重要保障。“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京哈高鐵京承段開通運營,豐臺站、朝陽站和城市副中心站3個鐵路車站配套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北京與天津地鐵實現一碼通乘。
城市副中心交通建設加快推進。建成廣渠路東延、武窯橋改建、廣渠路公交走廊、環球影城京哈立交和六環立交。推進東六環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新開工建設環球影城北和通馬路交通樞紐。提前簽署通州與北三縣4條規劃跨界道路接線協議,開工建設廠通路,完成北三縣京津冀一卡通系統改造。北運河(通州段)40公里游船全線通航,成為城市副中心建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成果。
京雄交通聯系不斷完善。良常路南延(G230)主體完工,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線進場施工,協同推進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R1線)和京雄商高鐵建設,推進“一卡通”向雄安新區延伸覆蓋。
協同共治加強交通綜合治理
醫院、景區等重點區域擁堵得到緩解
2021年,依靠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平臺,深化“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綜合治理、共擔共治”工作格局,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交通熱點難點,交通綜合治理取得新突破。
以靜制動緩解交通擁堵,道路停車改革實現全覆蓋,累計在1055條道路、施劃道路停車位9.28萬個;建成全市統一停車資源平臺,道路停車位數據與MaaS平臺共享,對外提供信息服務。強化共享單車合規投放,重點治理投訴集中區域,車輛合規率提升至95%。建立城市交通綜合運行體征監測診斷體系,實現對綠色出行和小汽車出行的綜合監測和分析,支撐交通綜合協同治理。
實施10處重點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治理后交通運行狀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醫院、景區周邊交通治理成效突出。全市二、三級醫療機構全面實行非急診預約就診,各醫院上下午號源比例達1.2:1,有效緩解了患者人流高峰。監測醫院周邊平均交通指數4.69,下降1.69%。各公園景區按照“限量、預約、錯峰”要求,嚴格落實75%限流措施。
2022年
以服務保障冬奧會、冬殘奧會為重點
當好首都發展開路先鋒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北京冬奧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 北京交通將以服務保障冬奧會、冬殘奧會和黨的二十大為重點,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當好首都發展開路先鋒,著力落實慢行優先、公交優先、綠色優先,優化供給、調控需求、強化治理,構建綜合、綠色、安全、智能的立體化現代化城市交通系統,推動首都交通高質量發展。
2022年,預計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6%,軌道車站周邊換乘距離小于50米的公交站點占比達到84%,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51.8%,小客車車均出行強度下降1.49%,中心城區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增加0.1,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交通指數控制在6.0以內,45分鐘通勤出行占比達到56%,交通行業營運車輛中新能源車占比達到25%、碳排放總量下降3%,MaaS平臺門到門一體化出行服務占比達到23%,城市交通運行總體安全平穩有序。
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協調推進京唐城際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建設,加快推進城市軌道平谷線建設;豐臺火車站建成通車;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及周邊芙蓉東路建設。進一步提升路網輻射能力,建成通清路、西太路,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體工程,加快建設承平高速等重點項目。在國貿至北三縣試點運行定制快巴。實現北運河京冀段游船互聯互通。推動魯、晉、豫、蒙在交通方面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推動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加快實施軌道既有線網優化提升行動計劃,著力推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一是構建全域快速軌道網,完成5條郊區線提速改造前期研究,啟動昌平線、亦莊線改造工程;推動市郊鐵路公交化運營,加快推進東北環線建設和副中心線整體提升。二是構建軌道上的都市生活,強化網城融合,推進8號線與昌平線跨線運營改造。推動站城融合,推進2號線安定門站出入口增設和八通線通州北苑站出入口改造,推進麗澤商務區等13個軌道微中心規劃實施。強化車站增值服務,建設20處站內便民設施。推動20個車站實施“信用+智慧安檢”新模式,方便乘客進站乘車。三是強化網絡整體運輸效能,提高線網瓶頸線段運輸能力,推進國貿站換乘通道改造;完成1號線衙門口支線工程;加快霍營(黃土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打造該市首個市郊鐵路微中心示范項目。
推進地面公交高質量發展。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公交、軌道融合發展,實現公交、軌道一張網、一張圖。補充軌道線路空白區域公交線路,加密軌道線路密度不足區域公交線網,減少與軌道重復線路,優化調整公交線路65條。通過移增站等方式縮短軌道車站與周邊公交站換乘距離;對具備條件的既有軌道站點進一步完善設施,改善接駁條件。結合客流需求,通過延長運營時間、設置擺站車等方式,與軌道運營時間做好銜接、補充。深化區域智能調度,實現30組60條線路跨線聯運,提高車輛使用效率;持續推廣定制公交,繼續擴展服務場景;完成回龍觀停保站建設,推進文旅區西區、福壽嶺公交中心站等場站設施建設。
持續提升慢行系統服務品質提升。優化東三環、北四環輔路慢行環境,推進自專路東拓、南展建設,選取雍和宮-國子監等歷史文化街區,創建慢行優先街區試點。推進濱水道、園林綠道與城市慢行系統聯通融合,打造21條“漫步北京”文旅騎行線路,建設20條慢行林蔭道,推動清河10公里慢行系統建設,開放提升西南二環水系28公里濱水道路。在濱水慢行系統和公園中策劃并落地一批騎行、馬拉松等體育休閑項目,多方式宣傳報道,擴大慢行系統影響力,引領綠色出行新時尚。
推動道路更高水平成網。完善骨干路網,支撐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進京哈高速加寬改造、東六環改造、國道230等項目。完善路網結構,暢通道路微循環,建成前青廠街、常營中街等20條以上次支路;推動綜合樞紐周邊接駁區級道路建設,推進豐草河北路、豐臺東路等項目。服務城市副中心發展,推進九德路、廠通路建設等項目;服務回天地區,建設北清路、太平莊中街等項目;服務城南地區,建設通久路、京良路東段等城市主干路。
優化交通出行結構。調節出行方式,強化綠色交通吸引力、競爭力,升級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宣傳培育公眾綠色出行理念,探索研究個人碳賬戶,助推私家車出行向綠色集約出行轉換。研究制定P+R停車場管理服務提升工作方案,引導市民遠端駐車換乘公共交通出行,努力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調節出行時間,持續推進互聯網診療服務和分時段預約就診服務,各重點醫院預約就診時間精確到30分鐘以內,引導錯峰就診。促進分級就診的深化實施,緩解大型醫院預約診療集中的問題,不斷改善醫院周邊交通秩序。優化社會活動預約,針對景點、大型文體賽事等研究總量調控、分時預約的實施措施。調節出行空間,重新規劃核心區旅游路線,完成前門旅游集散中心外遷。加強核心區旅游交通組織與客流疏導,完善旅游觀光線設置,探索旅游團預約地面公交和地鐵專列服務機制,降低核心區旅游交通密度。
持續推進綠色低碳交通發展。深化運輸結構調整,提升大宗建材物資綠色運輸規模,全市貨物到發綠色運輸比例力爭達到10%。深化能源結構調整,加快公交、出租等行業新能源汽車推廣進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車輛基本為新能源車。加強車輛維修數據采集,進一步提升排放檢測超標車輛的維修治理信息反饋率,加強超標車輛治理。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