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27日,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高端論壇成功舉辦。活動系2024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精彩活動之一,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指導,北大園丁教育集團教育研究院主辦,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承辦,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三里校區)、西瓜創客、青檸美育、陽光易德協辦。
北大園丁教育集團總校長閆光宇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主任楊丹在致辭中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著力推進三者融合發展,構建良性循環。立足人工智能時代,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要倡導多元發展,更新培養理念,善用數字技術,加強科學教育,家校社協同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人才。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始終致力于推動、引導、培育人工智能教育應用項目,未來將進一步匯聚科技力量和創新要素,持續探索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助力作用。
會上,北大園丁教育研究院專家共同體正式成立。北大園丁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穎介紹,專家團將以縣域教育教學研究指導、中小學特色資源建設和成果推廣等為主要任務,引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博士、北大園丁專家組成員徐磊主持成立儀式,河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陳亞飛作為專家團代表發言。
北大園丁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穎
北京大學博士、北大園丁專家組成員徐磊
河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陳亞飛
北大園丁教育研究院專家共同體正式成立
主題講座
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王陸在《從數據到證據:大數據循證的持續教學改進》主題演講中強調,如何將課堂采集數據轉化為證據是數據循證教學改進的關鍵。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下,大數據循證課例研究在課前運用證據幫助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在課中遵循生成證據賦能課堂教學,在課后依托證據診斷并改進教師教學行為。對于課堂提問的價值,她認為,問題是教學的邏輯起點,是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優化和改進課堂教學的抓手。教師要關注能夠激發學生分析、評價、創造三個高階認知層級的高階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北京基礎教育信息化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王陸
北京市教育學院人工智能和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曉雅在《AI數字技術賦能中小學教學場景創新應用》主題講座中指出,技術無法改變認知,數字化轉型要靠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數據驅動、流程再造”是教育教學創新的最終目標。要學會“用數據說話”,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助力精準教研,用問題串培養教師的數據洞察和問題解決能力。AIGC使師生的學習和工作方式發生巨大變革,使教育目標從知識獲取轉換為學生數字素養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校長和教師應重塑智能時代的育人理念,讓孩子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都能健康成長。
北京市教育學院人工智能和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曉雅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盧宇在題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講中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現狀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實踐進行了介紹。他指出,要遵循理念體驗、概念構建、實踐創新的規律,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制定符合其認知規律、逐步深入的人工智能教學內容和目標。人工智能課程主題的設計要結合領域熱點、一線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興趣需求進行不斷改進,鼓勵學生在活動探究中學習,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幫助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盧宇
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力群在《智能化時代的青少年AI素養》主題演講中指出,青少年未來將面臨高度智能化的時代,因此開展中小學生AI科普教育,提升其AI科技素養意義重大。中小學AI課程應以培養學生適應智能化時代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綜合能力和AI科技素養為宗旨,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角。AI技術引發了教學的精準化、因材施教的規模化和優質教師的普及化等改變,培養能獨立思考和有正確價值判斷能力的人,超越知識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品質。
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力群
案例分析
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張義寶在《用以致問:GPT時代大科學教育價值追求的不二選擇》演講中闡釋了“問、學、用”三個學習行為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他認為,提問是創新之源泉、創意之活水,提問背后的驅動力即是好奇心,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正是科學發現之母。因此,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讓孩子不僅努力勤學,更要精通“問學”。學校要構建“以問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問題解決”導向的問學體系,結合“教育+AI”創設的多元學習情境,培養出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好問題的英才,如此才能為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筑牢高質量人才根基。
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張義寶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三里校區)校長王紅艷介紹了學校在科技課程建設與實施方面的經驗。玉泉小學將國家課程、課后服務以及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打造涵蓋基礎、拓展和實踐三類課程的科技課程體系,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通過多層級的課程設置,讓全體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同時挖掘發現優勢學生,設計更適合的科學素養培養路徑,為其成為高層次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三里校區)校長王紅艷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袁中果分享了人大附中“人工智能+X”跨學科課程群的構建路徑。他介紹,人大附中從人工智能學科基礎和前沿應用兩方面,挖掘人工智能與其它學科的交叉創新點,在教學設計中融合創新,以評促學,以學生為中心,在基于真實場景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落實計算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智能素養。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研組組長袁中果
青檸美育數字平臺運營總監,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育教育與傳播基金藝術指導鄭小燕在分享中指出,美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青檸美育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美育教育,打造智慧美育平臺建設方案,為美育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和互動體驗,更好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創新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青檸美育數字平臺運營總監,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美育教育與傳播基金藝術指導鄭小燕
西瓜創客、共創世界創始人肖軼翔展示了學生利用圖形化編程語言創作的作品。他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人才應是有激情、能主動學習、充滿好奇心的,人工智能時代下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有目標、會主動學習的學生。西瓜創客為青少年提供人工智能編程工具以及課程服務,通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創作熱情、為學生營造互學互助環境等方式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推動創新人才培養。
西瓜創客、共創世界創始人肖軼翔
陽光易德副總裁吳衛星從當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入手,分享了陽光易德通過學校安全風險大數據預警監控、分級預警干預策略制定、“家校社醫”立體防護體系構建等舉措,精準施策解決學生心理核心問題的經驗。他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能夠有效賦能心理健康問題防控,以實時動態追蹤、智能輔助診療等手段及時進行危機干預,守護學生心理安全。
陽光易德副總裁吳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