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体育生自慰xxx,宝贝腿往外打开一点就不疼了,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护士洗澡被狂躁a片在线观看

經濟

2024國際能源可持續發展與ESG投資研討會在京召開,《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報告》發布

2024年12月30日 13:18:37

12月26日,“2024國際能源可持續發展與ESG投資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承辦。

本屆論壇得到中國美國商會中美能源合作項目(ECP)、中國歐盟商會、中國歐盟協會科技教育專業委員會、中科友城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支持。來自政府部門、能源企業、金融機構和新聞媒體等單位的120多位中外嘉賓參加研討會,線上1000多人觀看。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王樹民在致辭中表示,“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行動。中國高度重視落實2030年議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推動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大力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已成為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領者和推動者。”

王樹民表示,中國能源研究會愿意繼續與各方攜手同行,在總結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經驗上進一步加強合作,做好服務,形成推動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蓬勃力量。“我們期待著在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上與國內外能源企事業單位進一步加強對話交流,找出行業面臨挑戰的應對之策,進一步推動ESG理念在中國的發展推廣。希望在倡導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推動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爭取越來越多的可持續發展項目落地。期待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機制化、常態化上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研究、標準制定和實施等方面的交流,促進國內外互信互認,提高合作便利。希望本次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承辦的“國際能源可持續發展與ESG投資研討會”能夠成為一個平臺,與會的中外企業家和專家們充分利用這個平臺積極交流能源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成功經驗和案例,開啟和成就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中國歐盟商會國家代表-執行委員會委員詹尼·迪·喬瓦尼在致辭中介紹,“近年來,中國和歐盟在可再生能源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建立了牢固的伙伴關系,諸如高級別環境與氣候對話,年度能源對話、碳排放交易以及循環經濟合作等協作項目,凸顯了雙方推動綠色轉型的共同愿景與決心。與此同時,ESG投資已經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和長期競爭力的基石,全球范圍內的企業充分意識到將環境、社會和治理原則融入自身戰略的價值,這些努力不僅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有助于社會和環境的良好發展。”

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理事冷冰在主旨報告中指出,“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制定了‘采用指南概述’,旨在通過列出各司法管轄區采用方式的特點,幫助全球各個司法管轄區制定與ISSB可持續準則相關的監管要求,提高資本市場、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透明度。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維度是準則的一致性,這里的一致性指的是功能性一致,而不是逐字逐句一致。各個國家根據自身國情落地,中國根據自身情況由財政部印發了《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同時,理事會協助各個國家實施了監管采用的一個流程,這一流程包含很多東西。比如,開發了基礎性在線學習程序。還比如,1個月前理事會制作了多達60頁的教育性材料,幫助大家理解什么叫重要性可持續信息披露。長期來看,理事會希望能夠將全球碎片化的標準統一到同一賽道上來。”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主任孫學工在題為“ESG投資助力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主旨報告中強調,“十五五”期間,中國經濟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經濟能夠實現中高速增長。而要實現中高速增長,能源則是基本保障。“十五五”時期能源消費總量還將有比較大的增長。2013-2022年,全國GDP增長了69%,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能源供給結構必須要轉變。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必然選擇。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能源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主要有三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有序替代,二是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三是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完成上述任務需要巨額投資。據估算,到2030年我國能源轉型投資將由2023年約4.5萬億元增加到每年10萬億元。ESG投資為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融資提供了一個可行路徑。國家從政策也將加大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支持。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局原一級巡視員葉燕斐在《可持續金融發展現狀與前景》主旨報告中介紹,為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金融業做出了很多努力。一是在綠色貸款方面,2023年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超30萬億元,同比增長36.5%。今年有望超過38萬億元。二是在綠色債券市場上,2023年,中國在境內及離岸市場發行了總額為0.94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債券,累計綠色債券發行量達3720億美元,維持了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第二大國的地位。三是在綠色保險方面,截至2023年末,綠色保險業務保費收入2298億元,共計提供保險保障709萬億元。中國成為全球首個進行綠色保險統計的國家。同時,在ESG主題投資基金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現在金融機構要做的,是怎樣從長期將對財務信息的評價與可持續發展(ESG)評價更好地結合起來。特別重要的是,金融機構要完善可持續信息披露,一方面推動客戶披露這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自身要盡可能的披露。《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報告》對632家上市公司做出可持續發展(ESG)評價,方法上強調使用80%的定量指標、20%的定性指標,工作非常出色,為其他行業可持續發展開了好頭。”葉燕斐強調。

在《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機遇與挑戰》的主旨報告中,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崔成介紹,國家能源轉型緊跟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并與第四次科技革命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四大特征相融合。歐盟提出的三大體系非常重要:一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系統;二是以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網絡為基礎的新一代智慧能源系統;三是以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智能道路等為基礎的新一代智能交通體系。這三個體系基本建成后,才能進入到智能社會。能源轉型有兩點是確定的:一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或者高比例的核能;二是終端用能比例大幅提升。其他都不確定。政策上要更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比如,現階段綠證僅可交易一次,未來“電證合一,證隨電走”才是正確方向。

崔成強調,未來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進入到智能社會,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不確定性極大。ESG怎樣融入這些因素,如何推進、適應現在的綠色供應鏈是很重要的。

加強中外能源綠色低碳合作交流

美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官員李奧(Virgilio Bisio)在《美國可持續發展與工商業的作用》的報告中強調,過去3年中,美國在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美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氣候立法,使美國走上了未來10多年在清潔能源和氣候行動上投資超過5000億美元的道路。美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李奧介紹說,除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法規,私營企業通過以下四個方面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一是在創新與技術進步方面,私營企業通常是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主要驅動力,許多企業通過研發綠色技術、清潔能源低碳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二是在環保產品服務推廣方面,私營企業在設計和銷售環保產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很多企業推出了低碳環保和可再生產品,這些產品符合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環保需求。三是在供應鏈與可持續采購方面,許多美國私企已經開始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其供應鏈管理中,企業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其原材料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符合環境和社會標準,這些企業還推動了公平貿易認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目標的實現。四是透明度與信任方面,企業在推行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在提供更多的透明信息,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和碳排放行動上。

埃尼集團全球副總裁、埃尼中國董事會主席喬瓦尼在《歐洲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經驗》演講中說,埃尼正在建立一個更清潔、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全球能源系統:一是設定了到2050年實現整個價值鏈近零排放的目標;二是擴大了可再生能源的產能。2024年第一季度,埃尼已安裝了3GW的可再生能源容量;三是推進生物燃料和可持續航空燃料,產能期望到2026年達到每年300萬噸,到2050年達到600萬噸;四是投資碳捕獲和儲存。計劃到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回注能力達到每年1500萬噸以上,到2040年實現每年4000萬噸。并在英國和意大利建立了專門的存儲中心。埃尼致力于通過創新和協努力創造一個更加綠色、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盧森堡國際銀行北京代表處高級經理及綠色金融業務負責人申嵐在《金融支持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經驗》的報告中著重指出,歐盟委員會預計自2021年起的10年內,每年歐洲需要額外投資約3500億歐元才能實現其2030年減排目標,同時還需要1300億歐元用于實現其他的環境目標。為此歐洲采取行動,積極推動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的資金投入到可持續金融市場。一方面,歐洲基于其2018年發布的《可持續增長融資行動計劃》,制定了可持續金融框架。這一框架分為三大基石:首先是非金融和金融公司的披露框架,比如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以及歐洲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ESRS)。其次是歐洲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法以及相應的投資工具,包括一些基準標準和標簽等。最后是歐盟的可持續活動分類方法。同時,它也是歐洲金融機構進行綠色金融產品設計以及交易的一個重要標準。另一方面,歐盟通過財政框架、專項資金計劃,包括歐洲投資銀行等公共資金投資可持續項目或活動,同時應用多樣化資金、資本市場以及碳排放交易系統等,撬動私人資本的投入。

在分享《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認證關鍵要點》時,SCS全球服務業務拓展及戰略總監羅伯特·厄爾利(Robert Earley)介紹,在替代燃料行業里面,滿足歐洲可再生能源指令的可持續生物材料圓桌標準(RSB)有12個原則。一是合法,二是必須有一個長期的不斷促進項目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三是必須計算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四是必須滿足人權與勞動權的要求,五是滿足農村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六是糧食安全,七是生態保護,八是土壤,九是水質,十是空氣質量,十一是關于轉基因術須好好規劃,好好利用,十二是土地利用權。

美國環保協會(EDF)低碳能源科學家索菲亞·埃斯基韋爾·埃利松多博士分享了《最大化氫系統的氣候效應》。她介紹,氫氣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氫氣是一種間接溫室氣體,從生產到終端利用的價值鏈上都要重視氫氣排放問題。

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ESG)行業標準編制

a.jpg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副秘書長郭海飛介紹了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ESG)行業標準的編制情況。國家能源局于2024年7月25日發布《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下達2024年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及外文版翻譯計劃的通知》(國能綜通科技〔2024〕115號),正式立項編制能源領域行業標準《能源企業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披露指標體系與評價導則》(項目編號:能源20240243),該標準由中國能源研究會牽頭,聯合其他能源領域有關單位共同制訂,具體工作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負責。

郭海飛介紹,該行業標準將在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可持續發展(ESG)披露指標體系和評價導則》團體標準成功編制的基礎上編制,適用于能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ESG)信息披露以及報告編制、第三方ESG 評價。該標準的制訂,對于促進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ESG)信息披露、推動能源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助力能源領域“雙碳”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并誠摯邀請行業內有意愿的企業參與到標準的編制工作中來。

論壇由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主任委員陳景東主持。

《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報告》發布

根據今年3月中國能源研究會發布的團體標準《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ESG)披露指標體系和評價導則》規定的衡量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36個定量指標和41個定性指標體系、“定量指標權重為80%、定性指標權重為20%”評價方法,以及能源領域上市公司在定期報告和可持續發展(ESG)報告中披露的公開信息,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和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對在上海、深圳、北京和香港四大交易所上市的632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進行了評價,并在研討會上隆重發布編制完成的《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報告》。

報告顯示,監測的632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2023年共有252家披露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較2022年披露該數據的191家增加了61家。

碳排放強度位于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1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108 家;位于1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10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86家;位于10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50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31家。

其中,碳排放強度相對較少的3家公司分別是金泰能源(0.0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安域亞洲(0.0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延長石油(0.29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火力發電公司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多數位于50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20000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營業收入。

剔除極端值后,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溫室氣體減排量占比位于0~10%的公司有33家;位于10%~100%的公司有18家;位于100%~1000%的公司有10家;位于1000%~10000%的公司有12家。其中,2023年溫室氣體減排量占比較大的4家公司分別為中能控股(3892863.08%)、金風科技(990573.05%)、長江電力(640378.26%)和中國核電(144984.06%)。

報告顯示,能源領域上市公司有274家披露綜合能源消費量數據,較2023年的227家增長47家。

綜合能源消耗強度按照正態分布模型排列,剔除極端值,位于0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633.58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最多,有222家;位于633.58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1267.17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13家;位于1267.17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1900.75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10家;大于1900.75千克標準煤/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21 家。

有逾四分之一的公司披露氮氧化物排放數據。正態分布模型顯示,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氮氧化物排放強度位于0 克/萬元營業收入~496.22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最多,有117家;位于496.22克/ 萬元營業收入~992.43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次之,有10家。

披露用水量的能源領域上市公司有269家,較上年同比增長11.62%。

b.png

按照正態分布模型排列,剔除極端值后,用水量排放強度位于0千克/萬元營業收入~995.97千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最多,有140家;位于995.97千克/萬元營業收入~1991.93千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次之,有35家;位于1991.93千克/萬元營業收入~2987.90千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14家。

2023年,有197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披露一般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較上年同比增長26.28%。

按照正態分布模型排列,剔除極端值后,一般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強度位于0千克/萬元營業收入~299.95 千克/萬元營業收入之間的公司最多,有164家;位于1199.80千克/萬元營業收入~1499.74千克/萬元營業收入的公司有6家。

632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有303家披露了在環境保護或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金額。

剔除極端值后,根據正態分布顯示,能源領域上市公司環保投入和安全生產占比位于0~0.82%的公司最多,有232家;位于0.82%~1.64%的公司有39家;位于1.64%~2.46%的公司有13家。

2023年524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披露研發投入費用,整體披露度達82.91%。

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比率位于0~3.39 %的公司有251家;位于3.39%~6.77%的公司有197 家;位于6.77%~10.15%的公司有46家;位于10.15%~13.54%的公司有17家。

632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有近七成的公司披露現金分紅金額。

據正態分布排列情況,每股現金分紅位于0元/股~0.61元/股的公司最多,有382家;位于0.61元/股~1.21元/股的公司有40家;位于1.21元/ 股~1.81元/股的公司有6家。

21.png

632家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中,資產負債率位于0~24.15%之間公司有79家;位于24.15%~48.30%之間的公司有198家;位于48.30%~72.46%之間的公司有274家;位于72.46%~96.61%之間的公司有69家。

報告揭示出,當前可持續發展(ESG)報告編制存在五大問題:一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披露標準不一致。能源公司披露溫室氣體范圍3排放數據的不多。本次評價將范圍3的數據剔除后核算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對于僅披露范圍2排放但未披露范圍1數據的公司,該指標賦0分。二是綜合能源消耗量單位不統一。大部分能源領域上市公司以噸標煤做單位,不少港股上市公司有的用電力單位即兆瓦時為單位,有的用熱力單位即焦耳為單位。三是污染物排放數據披露度相對不高。數據顯示,能源上市公司污染物排放數據(大氣污染物、廢水等)披露度不高,整體披露數量約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披露數量的一半。四是同一指標不同報告披露數值不一致。同一公司在不同報告中存在同一指標披露數據不一致的情況。有關環保投入和研發投入等數據,不少公司在年報和ESG報告中披露數值不一,部分數值相差較大。五是定性指標披露差異明顯。部分公司相關定性指標描述具體完整,制度目標設置合理,措施可行有效,年度目標完成率高,公司管理制度完善。而不少公司的相關指標描述較為空洞。2023 年披露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的公司不到三分之一,占發布報告企業的一半。

對此,報告提出全面詳盡披露溫室氣體排放量、同一指標按同一單位進行披露、提升污染物排放數據質量和數量、同一指標披露數值宜保持一致、定性指標數據披露宜具體詳盡等有針對性的建議。

由于篇幅所限,本報告未能將所有能源領域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的36個定量指標和41個定性指標的數值和分值全部公布,僅將ESG分值排在前200的公司,選取最能代表能源領域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綜合能源消耗強度、氮氧化物(NOX)排放強度、二氧化硫(SO2)排放強度、新鮮水資源消耗強度、一般固體廢棄物排放強度、環保 / 安全生產投入占比、研發(R&D)費用占比、現金分紅、資產負債率等10個關鍵指標的數值和分值予以公布,供社會各界參考,同時展現客觀性與公正性。上述10個指標權重合計占 77個指標總權重的33.6%。

報告顯示,長江電力、昆侖能源、新奧能源、金盤科技、陽光電源、許繼電氣、中國燃氣、北京能源國際、中裕能源、域高國際控股10家公司成為2024中國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ESG)評價前200名單的前十名。


責任編輯:張阿嬙

國際能源可持續發展碳排放

熱點新聞

新聞推薦

關于我們

報社簡介 聯系我們

人員查詢

城市服務

廣告服務 誠招英才

版權合作 商務合作

報社業務

新聞投稿 讀者來信

報社公告 品牌監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yktax-zh.com.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城市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05404號-4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3907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开封市| 泰宁县| 澎湖县| 岚皋县| 北海市| 余庆县| 临泉县| 西畴县| 泾阳县| 皋兰县| 和龙市| 明溪县| 商城县| 庆云县| 固阳县| 会泽县| 那坡县| 上栗县| 台南市| 恩施市| 阿瓦提县| 南丰县| 铜梁县| 洛浦县| 长春市| 方城县| 大余县| 铜川市| 定日县| 疏附县| 怀安县| 赤水市| 蓝田县| 遂宁市| 鹤庆县| 泾阳县| 佛冈县| 米泉市| 玛沁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