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長江設計集團第二屆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如期而至,該集團年度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技術發明獎、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青年科技獎、創新團隊獎、青年創新英才等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獎勵獲得者逐一揭曉。
其中,翁永紅、熊澤斌兩名專家榮獲最為奪目的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分別獲得100萬元獎金。
獎勵一線創新,攻堅克難
“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勘察關鍵技術與實踐”獲得本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王吉亮是團隊一員,曾獲青年創新英才獎。
“單位為我個人成長提供了優秀的項目平臺和研究平臺。”王吉亮說,工作13年來,先后參與2個世界級巨型工程勘察設計工作,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外,還有引江補漢工程,其輸水隧洞長度在公開資料中顯示為世界第一。
在世界級工程中,面臨的問題往往也是世界級。
王吉亮介紹,“百米級河床覆蓋層”“千米級高邊坡”“千萬方級滑坡”“億方級危巖體”等等都是工程關鍵技術難題,只能通過科技攻關破解。
“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在工作中堅持不懈地養成創新習慣。”在王吉亮看來,不要把創新想得有多難,用新方法解決了問題就是創新。僅一年時間,王吉亮和他的團隊申請下10余項專利。
創新不是硬想、空想,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取,從問題出發,把項目中的“難點”變成“創新點”。“所有不成熟的技術都是創新機會。”王吉亮說。
在烏東德水電站地質勘察過程中,王吉亮和團隊走過高陡的山坡、昏暗的洞室,扛過炎熱酷暑,最終獲得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隨后,大家克服區域地層古老、可供利用優良巖體分布范圍有限等問題,提出了勘察全過程信息化、復雜條件下樞紐區重要建筑物工程地質評價等一系列新技術方式。
獎勵基礎創新,突破“0到1”
獲獎名單中,“面向多區域防洪的長江上游水庫群協同防洪調度技術”團隊格外引人注目。
水工程調度作為流域防汛抗旱、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武器”,一直存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成為困擾業界一大難題。
為此,長江設計提早謀劃,精確定位未來科技創新的著力點,組建水工程聯合調度創新團隊深耕于此,開啟“從0到1”的研究突破。
“考慮到水工程調度涉及專業廣泛,我們從團隊組建起手,以水利規劃院為核心,聯合集團空間公司、信達公司和宏數公司多名技術人員,希望通過深度融合流域水工程調度業務與信息技術兩類專業,為集團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該項目牽頭人表示。
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由來已久,多年積累的數據和技術規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將繁雜的數據和規則構建成聯合調度影像規則庫,該集團水利規劃院開始在紛繁數據中提煉重點,空間公司則聯合信達公司、宏數公司著力將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影像。
優勢互補,為創新者匯聚創新要素。得益于兩種人才、兩種思維的激烈碰撞,團隊最終在業內首創了流域大規模水工程智能調度技術體系。
這一系統逐漸成為防汛會商的研判利器,并在水利部長江防洪調度演練1954年洪水推演工作中發揮了支撐作用。
爭當創新主體,奮力作為
“持續實施集團層面科技獎勵是推進人才強院、科技創新等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長江設計集團將堅持打造企業科技創新品牌,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建設‘四個長江’提供有力科技與人才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董事長鈕新強說。
從個人到團隊,由青年英才到突出貢獻獎……近年來,長江設計持續完善研究型設計院品牌建設,出臺實施一系列配套辦法和措施,在科研創新平臺實現科研與生產有機的交互融合,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十三五”期間,該集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長江大保護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水環境治理、瀾湄水資源合作、“一帶一路”水利工程建設,高質量完成《長江流域(片)“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等一系列方案,為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整體提升獻言建策。
同時,自主研發“流域水工程防災聯合調度系統”,集成創新堰塞湖快速解危成套技術,為流域防汛抗洪提供技術支撐。2020年,長江設計成功入選全國企業科技創新500強,位列118位,在全國勘察設計9家上榜企業中排名第一。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