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又攤上事了。
近日,因為被撤銷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資格,貴州茅臺集團再次引發關注。弄丟了一塊“國家級”牌子,或許對銷量不會有半點影響,但作為白酒“一哥”的茅臺,其科技創新的能力及態度,無疑具有行業風向標的意義。
從上世紀50年代的作坊式工廠,到現在營收過千億的現代企業集團,要說這背后沒有科技支撐,恐怕也說不過去。20世紀70年代的茅臺異地試驗,曾是一個列入國家“六五”重點科研攻關的項目。圍繞我國白酒行業前六大頭部企業來看,近十年來,六家企業累計申請發明專利637項、獲得授權184項,茅臺分別占35.5%和30.4%;累計發表各等級技術論文1787篇,茅臺占比31.4%;研發投入累計91.39億元,茅臺占比47.8%。無論研發成果,還是研發投入,茅臺在業界確實可圈可點。
那么,茅臺為什么會把“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牌子弄丟呢?
從歷史淵源來看,茅臺是在1998年以“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獲得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認定,而現在的茅臺已經發展成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單就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運行評價,未必能全面反映茅臺的整體科技創新實力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的評價指標中,占比最重的是創新經費規模和創新效益兩項。前者要求研發投入要達到營業收入1%,后者則要求新產品營業收入占比超過20%、新產品利潤超過15%。茅臺在這兩個方面,恰恰有軟肋。以茅臺現在年銷售收入一千多億元的規模,其原本相當可觀的科技投入,顯得有點微不足道,這也是茅臺受到詬病的地方。而“飛天茅臺”的一品獨大,也讓其系列產品相形見絀,要做到新開發產品收入超20%,困難重重。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實行的是動態管理。能進能出,方能彰顯這塊國家級招牌應有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只要達到條件,茅臺未來還可以再次申報。所以,茅臺被撤銷資格這事本身,我們不妨以平常心看之,沒必要做過度解讀。
此次被撤銷資格的142家企業中,不乏伊利、哈藥等傳統大企業,唯獨茅臺引起輿論強烈關注,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其影響力。但比面對輿論更重要的,是傳統企業在堅守傳統和科技創新上如何并行不悖的警醒與反思。
與科技型企業不同,傳統企業的產品更迭比較慢,更注重對風味和工藝的傳承,但另一方面,我國食品工業發展水平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和加強科技創新,民族食品工業才能在堅守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動能,搭上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快車。
這件事對茅臺的作用已經顯現。不久前,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丁雄軍公開表示,茅臺要深刻認識當前存在的科研經費支出與營收比例不相稱、科技人才隊伍對企業發展戰略支撐不夠等突出問題,未來十年,將大幅增加科技創新投入,預計開展200余項科技創新項目。這是否意味著,一場深層次的變革已在醞釀?
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