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濰柴集團召開2021年度科技激勵表彰大會,授予后處理系統專家李勤、電控軟件專家曾頻、液壓傳動德國專家杜洪流3位博士“濰柴高端人才特別貢獻獎”,每人獎勵200萬元;授予高熱效率柴油機研發、國六柴油機研發等兩個項目“濰柴技術發明特等獎”,各獎勵500萬元。
同時,該集團還對“濰柴科技創新優秀工作者”“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工人技術革新成果獎”一并獎勵,累計金額高達6441萬元。
兩次打破世界紀錄,一群80后、90后功不可沒
熱效率是衡量內燃機燃油利用效率的標準,熱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記者注意到,高熱效率柴油機研發團隊、國六發動機研發團隊是本次大會的“大贏家”。
早在兩年前,濰柴發布了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50.23%的商業化柴油機,被視為“如同人類史上百米賽跑首次進入10秒”;此后,時隔480天,該集團再破紀錄,將全球本體熱效率提高至51.09%。從50.23%到51.09%,被國外專家視為“不可思議的奇跡”,其研發團隊卻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32歲的年輕人,他們像“瘋子”一樣挑戰不可能。
行業普遍認為,“國六”是迄今史上最嚴排放標準。早在2009年,濰柴開始進行國六產品開發,成為國內最早布局國六產品的企業。
作為“王牌”研發隊伍,該企業國六發動機研發團隊推出的全系列全領域全新一代清潔商用車國六動力解決方案,為其稱雄國六市場締造了多個第一的傳奇。
從傳統發動機領域,到新能源、智能駕駛、車聯網、電控、軟件開發等前沿和基礎研究領域,濰柴集團的科研板塊呈現出“長陣線、深領域”的特點,但如何在科研深水區中長驅直入?
一支以李勤、曾頻、杜洪流為代表的高端人才隊伍,功不可沒。
61歲的電控軟件專家曾頻博士,于2014年5月進入濰柴集團北美公司。近三年來,他帶領的電控與軟件團隊由200人發展到近千人,從應用開發到策略開發、從底層設計到工具鏈研發,形成了系統性的自主開發能力,推動企業電控技術邁向世界一流水平。
64歲的液壓傳動德國專家杜洪流博士,在2017年3月開始擔任濰柴德國亞琛研發中心的學術帶頭人。這位務實而低調的科研大將帶領團隊開展了從20噸到90噸適應中國市場的全系列液壓系統開發。經過五年持續努力,濰柴已經具備了參與全球液壓傳動系統競爭的能力。
63歲的后處理系統專家李勤博士帶領年輕團隊積極推動天然氣發動機的研發,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推動該公司在該領域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十年投入300億元,只為鍛造出“殺手锏”技術
科技獎勵是對科技工作者的物質授予和精神禮贊,也是企業追逐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最高儀式和重要通道。
分析這份沉甸甸的科技榮譽榜單,我們不難發現,標志性、重量級的成果獲獎,既是對企業“心無旁騖攻主業、凝心聚力謀創新”發展路線的踐行,也是對“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重要理念的生動詮釋。
據了解,近10年來,濰柴僅發動機技術研發費用就突破300億元。
在“高壓力—高貢獻—高薪酬”生態的激勵下,濰柴收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發動機本體熱效率兩次走向世界巔峰,完成了燃料電池、混合動力、純電動三大新能源技術路線布局,而如今,背后的研發功臣們也最終走向臺前,迎來了榮耀時刻。
在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心目中,這些錢花得值。他認為:核心技術就是企業的“定海神針”和“不二法門”,在研發投入上從不心疼錢,持續推動企業以釘釘子精神搞創新,鍛造出一系列“殺手锏”技術。
在疫情蔓延和經濟下行的雙重沖擊下,不少企業陷入困頓,但濰柴集團卻逆風前行,持續保持著研發大投入、科技大激勵的勢頭。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突破重圍,開創新局,這就是他們向外界傳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