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坐落在黃河北岸的河南省臺前縣夾河鄉于樓村,大棚里“彩虹瓜之寶西瓜”已到了收獲的時節,濃濃的綠色包裹著一排排架子。
“河南農業大學的‘彩虹西瓜’皮薄汁多,口感脆甜,去年種了5000株,不夠賣,今年種了15000株,獲得大豐收,預計一棚產量在12000斤以上,賣得很好,10塊錢一斤還供不應求。”臺前縣于樓村黨支部書記于兆武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從“實驗室”走向“田野間”
臺前縣地處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過去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018年以前,于樓村還是臺前縣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村莊;2018年開始,河南農業大學開始結對幫扶臺前縣,農業科技的注入讓于樓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學校駐臺前縣工作組和專家服務團成員進駐于樓村后,立即著手開展實地調研。確立了以優質果蔬為重點,發展高效種植的產業發展模式,努力幫助農民實現‘種對、種好、賣好,爭取高收益’的目標。”河南農業大學駐臺前縣工作組組長趙建中介紹了確立幫扶目標的過程。
村民沒干過、沒信心,缺資金、缺技術,咋解決?為了盡快打通科技和于樓村的“管道”,2019年,河南農業大學捐贈49萬元建設的兩座示范大棚投入使用,并派駐多名專家開展全方位指導。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馬長生教授就是進駐專家之一。他對幫扶工作感觸頗深,“當時確實遇到不少問題,農業技術落地,開好頭是關鍵。馬老師認真調研過當地實際情況后,經過多次研討,最終確定將彩虹瓜之寶西瓜、美辣一號辣椒等優質高檔瓜菜品種引種于樓”。
“我們的西瓜大棚使用豆餅增加肥力,覆蓋地膜保持水分。西瓜收獲之后,還可以種植芹菜、辣椒、豆角等蔬菜,通過輪作的方式提高大棚經濟效益。其中‘美辣一號’就能使種植戶每畝多賺1000元左右。這兩年,我們還在當地引入了團隊培育的‘青春之歌’‘巧克力’‘卷珠簾’等特色小番茄品種,讓農戶的種植效益更有保障。”馬長生說。
“村里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示范園務工等方式,實現周邊村民‘雙收益’。一是村民把土地流轉出去,可以收到每畝800元左右的租金;二是示范園吸收部分村民來打工,又掙了一份工資。”于兆武介紹了于樓村種植合作社的運行模式。
“彩虹瓜”帶動“彩虹路”
推廣精品瓜蔬大棚種植初期,很多村民由于沒有種植經驗,都不愿嘗試。于兆武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帶頭開始接觸優質品種,認真學習高檔蔬菜的管理技術,逐漸成長為種植技術能手。在于兆武的帶動下,村民們一個個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在示范大棚帶動下,于樓村瓜果蔬菜產業示范園逐步發展為24個大棚。一座1.8畝的西瓜大棚,因為科技“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創造了每斤10元依然供不應求、每個大棚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的致富佳話。
“近年來,學校對口幫扶于樓村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瓜果蔬菜特色現代農業,專家團隊全程指導,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于樓村脫貧群眾增收。”河南農業大學社會服務處處長賀德先對前景充滿期待,“下一步,學校將繼續發揮人才、智力、科技優勢,把農大先進科技成果優先在臺前縣進行轉化,扭住產業發展和技能培訓兩個關鍵,助力臺前縣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盡早實現鄉村振興。”
“彩虹瓜之寶西瓜”是河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的首創,因其瓜肉瓤色紅橙、乳黃相間,縱切剖面似一道美麗的彩虹而得名。而在臺前縣,形似彩虹的不僅僅是西瓜,更是科技支撐下多姿多彩、靚麗美好的鄉村振興致富路。
“彩虹西瓜甜到人嘴里,科技‘彩虹路’卻甜到了人心里。”于兆武笑瞇瞇地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