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鄂西,花開遍野。在湖北恩施州中低山區,馬鈴薯陸續進入成熟收獲期,高山區馬鈴薯處在田間管理關鍵期。5月16日,馬鈴薯新品種“米拉”豐收的消息從恩施州科技局傳來,套種模式下畝產達3700斤。
日前,恩施州科技特派員、恩施州農科院院長沈艷芬帶領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和恩施綜合試驗站團隊成員,與農業農村局專家一同前往恩施市紅土鄉石窯開展科技服務活動。
在恩施農博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低山馬鈴薯基地,專家組對種植的“米拉”品種進行現場測產。經測定,該點馬鈴薯結薯率高,品質優良,套作種植模式下馬鈴薯畝產遠高于州內馬鈴薯平均產量水平。
馬鈴薯是關系恩施州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州內常年種植面積約160萬畝,總產量150萬噸以上,占全州夏糧總產的95%,占全年糧食的21%。綜合產值超80億元,栽培面積占湖北省“半壁江山”,居全省第一位。
在一處高山馬鈴薯基地,馬鈴薯田間植株長勢良好,正處于結薯期,科學開展田間病蟲草害防控成為高產關鍵。科技特派員和專家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為企業提供了科學的田間管理辦法,以保障馬鈴薯穩產豐收。
據介紹,晚疫病是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晚疫病菌既可侵染葉片和莖稈,在病害流行年份又可引起田間和貯藏期間塊莖腐爛,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一般會引起10%至20%的減產,嚴重時減產達50%以上,甚至絕收。
沈艷芬從事馬鈴薯科研推廣工作已24年,在馬鈴薯品種資源創制與遺傳育種、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栽培與生理研究、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與推廣等方面有諸多成績和經驗。
近兩年,沈艷芬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著重研發并推廣了“脫毒種薯梯級自供應系統的建立”“山區小型機械化技術”“優質商品薯周年供應模式的建立”及“優化晚疫病等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等科技成果,為種植企業提供及時、詳細的技術服務,大幅度提高了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基地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程度,增強了企業輻射帶動能力,為恩施土豆安全生產和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