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牛股輩出”的消費電子賽道正在遭受市場拋棄?
“投資一定要順著中國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方向。”華南地區一位公募基金經理曾旗幟鮮明地如此表示。那么,當過去一直高增長的成長型行業在產業變革中逐步轉為成熟型行業,投資邏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新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科技先鋒遭遇最冷夏天
曾經的“科技先鋒”正遭遇“最冷夏天”。今年以來,受國內疫情反復和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不景氣,二級市場投資也較為低迷。
截至2022年7月22日,消費電子(申萬)指數年內下跌超32%,跌幅在全部申萬二級行業中排名第二。一只緊密跟蹤該行業的ETF跌幅同樣超過32%,這樣的成績在全市場近萬只基金中,排名倒數前十。
這背后,是電子消費品的疲態。進入2022年,從手機到電視,從筆記本電腦到平板電腦再到臺式機,幾乎所有消費電子產品的出貨量都在下滑。據華創證券統計,全球電腦出貨量一季度同比下降4.7%;智能手機出貨量5月同比下降10%至9600萬部,這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10年來第二次跌破1億部,上一次為同樣處疫情期間的2020年。部分機構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全球電腦、手機出貨量全年或為負增長,電腦出貨量預計同比下降7.6%~10%,手機出貨量預計同比下降3.5%~7.1%。
值得注意的是,天風國際知名分析師郭明錤5月22日曾表示,這些消費電子的需求是正在消失,而非延遲,因為消費者信心下降、通脹惡化,對終端消費電子的購買欲已不如從前。
華南地區一位公募基金經理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消費電子各品類出貨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消費者購買非必要品意愿普遍下降。二季度以來,各類砍單消息屢見不鮮,本輪“砍單潮”已經從最初的消費電子終端廠商蔓延到晶圓生產和芯片封測等環節。反映到二級市場,資金對消費電子和半導體板塊的追逐熱情都不高,對行業增長的預期轉向悲觀。
成長屬性轉向周期屬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消費電子賽道已經顯現出長期持續降溫的趨勢。一個不得不引起重視的現象是,消費電子行業正逐漸進入本輪產品創新周期的成熟階段,現有產品市場空間增速放緩,產業鏈競爭加劇。在二級市場投資中,消費電子行業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給予高估值的成長賽道,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投資邏輯甚至已經從成長轉向為周期。
“行業確實存在增速放緩的趨勢。”中信保誠基金研究員楊柳青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以消費電子終端數量占比較大的手機為例,通信制式的升級換代在發達國家及地區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滲透率,而非發達地區的滲透率提升速度受制于基建水平,同時智能手機的性能升級和功能創新迭代速度放緩,消費者換機周期拉長超過2年,整體市場空間增長有限,供應鏈偏存量競爭,從技術驅動變化為成本規模管理驅動。
而估值方面,在楊柳青看來,由于行業長期景氣度較差,成長屬性轉弱、周期屬性增強,消費電子相關公司整體估值水平低于相對高景氣度方向的估值水平,僅部分公司基于自身管理及業務拓展能力,存在第二、第三成長曲線,在估值水平上可以獲得一定溢價。未來,產業的發展活力仍需關注創新的落地,包括AR、VR、AIoT等細分方向滲透率仍然較低,終端及使用體驗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可能會存在一些結構性的機會。
“我長期追蹤的一家電子面板行業公司,其產品主要出口非洲國家,業績增長非常明顯,市場拓展空間也還遠未到天花板,但在股價上始終沒有體現。”華南地區一位消費電子研究員向證券時報記者感慨,目前市場很難對消費電子行業的公司給予高估值,從投資角度來看,目前賺貝塔收益似乎要優于賺阿爾法收益。
新增長點與新投資機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此前重點追蹤消費電子領域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將目光轉向了汽車電子這一新興賽道。
近期,多家涵蓋汽車電子業務的公司舉辦投資者關系活動時“高朋滿座”,真可謂“熱得燙手”,有公司獲超百家機構積極調研,調研方向主要集中在公司汽車電子業務訂單和與知名車企的合作方式等方面。
在提到看好汽車電子的投資機會時,北京一家大型公募的基金經理表示,第一個原因是,不僅電動車在大規模地提高汽車智能的自動化水平,傳統的燃油車也在推出各種各樣的智能化功能。比如自動駕駛的功能,包括車內智能座艙各方面的功能。所以,整個汽車電子,或者是汽車智能化板塊的行業增速是很快的,甚至比電動車行業的增速還要快一些。
第二個原因是,相關公司國產化率有望逐步提升。目前板塊內很多公司的國產化率還比較低,比如汽車的核心芯片。但近兩年很多國內的公司在汽車電子方面的能力提升得很快,市場化份額也在同步提升。
目前不少消費電子行業的公司都表示在逐步切入汽車電子業務,這樣的轉換是否存在技術壁壘?楊柳青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從消費電子轉向汽車電子,一方面,產品工藝制程上存在一定的復用性,尤其是在不涉及安全的應用場景,這種復用性會更加明顯;另一方面,汽車供應鏈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準入門檻,這對技術產品性能、品質管控、生產體系等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認證導入周期更長。因此,從消費電子轉向汽車電子,基于工藝制程水平是存在可行性的,但需要企業為滿足車規級標準而做更多的投入以及更長時間的積累。由于疫情對全球化供應鏈的階段性影響,以及國內本土電動車品牌的崛起,本土相關供應鏈企業獲得了從消費市場向汽車市場加速導入的機會。
對消費電子供應鏈來說,拓展汽車市場尤其是增量的電動車市場,一定程度上會對沖傳統消費電子業務需求下滑的風險,但對沖幅度甚至是未來會否成為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則取決于汽車業務在公司總盤子里面的占比、所處的業務發展階段,以及公司在汽車業務方面的發展競爭策略和戰略定力。對于這一類轉型的公司,在特定市場風格下,市場會在短期給予一定的估值溢價以預期增量的汽車業務給公司帶來的成長機會,至于公司是否能夠實現中長期盈利及自身價值的提升,有待后續跟蹤檢驗,能夠持續成功實現業務拓展和業績兌現的公司或會帶來較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