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樣等現實情況,文化產業如何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如何順應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態勢,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7月26日,首屆北京文化論壇“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分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文化、科技等領域的業界代表以“創新·賦能·發展”為主題,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經驗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進行了交流。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甜在發言中表示,人工智能(AI)技術極大地降低了文化產業內容生產的成本,提升了內容生產效率。依托數字新技術使文化內容的呈現更為生動、更具沉浸式體驗感,也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她認為,隨著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深入融合,未來將催生更多的文化新業態和新模式,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數字技術提升文化內容生產力、創造力
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文化業態蓬勃興起。數字孿生、虛擬結合、跨模態交互、跨時空等新技術的應用,滿足了各類群體多樣化的沉浸式體驗需求,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圍繞這一目標,許多文化機構紛紛與科技企業合作,推出各具特色的數字文創產品,豐富文化服務供給,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全新的文化消費體驗。
“一方面,AI等新技術能夠助力文化內容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文化數字產品的生產成本,提升文化產品創新的效率和呈現效果;另一方面,AI將不斷促進創造力的提升,新技術通過跨形式、多形式的融合創作,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吳甜表示,目前,AI技術正在融入文化產業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之路已然開啟。
吳甜介紹,百度地圖以視覺定位與增強服務(VPAS)技術為驅動,結合客戶端和導航各個基礎能力,基于增強現實(AR)沉浸式游覽,對智能旅游體驗進行了升級,首個上線的就是圓明園景區大水法景觀。用戶通過百度地圖客戶端能夠在大水法遺址原地生成增強現實的大水法三維全景模型,欣賞到圓明園輝煌的昔日景象,在游覽過程中獲得更為沉浸式的體驗。
依托百度深度學習平臺“飛槳”,開發者在傳統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中找到了創新點。中央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王夢瑤利用百度“飛槳”圖像分割技術,將國畫中的人、山、水、樹、花、鳥等元素分割出來,并在虛擬空間中進行全新的三維重塑,這一新的創作成果讓用戶可以通過虛擬現實(VR)設備在歷代經典國畫山水間游覽,在丹青水墨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隨著AI等數字技術的突破,文化消費新場景正在不斷解鎖,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以往人們大多只能在博物館里欣賞到的歷代名家的書法字跡,如今,通過“AI造字”也被更多人看見、學習和傳播。
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上發布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顯示,2021年,北京市文化產業頂住疫情壓力實現較快增長。其中,文化產業的科技賦能態勢愈發明顯,文化產業數字化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核心數字文化企業1708家,實現營業收入11409.8億元,同比增長23.5%,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9個百分點。
打通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橋梁”
事實上,由于人類社會對文化內容的需求一直存在,且越來越豐富,因此,無論在數字技術出現之前還是出現之后,文化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載體一直在不斷升級變化。而數字時代,隨著人們對大量高質量、個性化、有創意的文化內容需求的增加,加之受AI相關技術發展的推動——超大規模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預訓練大模型等技術的融合創新發展,讓人們對文化內容生產有了更多的設想和展望。
對于如何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打通二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吳甜提出了“橋梁問題”。在吳甜看來,所謂跨界融合,需要掌握不同類型知識的人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需要培養“AI+文化”的復合型人才——既懂文化產業,又能夠理解創新科技的“能”與“不能”。據了解,截至今年5月,百度已經依托“飛槳”累計培養了200萬AI人才,這些人才被輸送到了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各行各業中。
有了復合型人才,如何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吳甜表示,要打造面向文化產業的通用人工智能平臺,通過開放新技術,讓開發者無需重復創造,才能有效助力文化與科技融合。2022百度世界大會中,百度智能云“曦靈”正式推出了可應用于電商直播、互動娛樂、品牌營銷等領域的數字人直播平臺,借助這一平臺,不需要人數眾多的直播運營團隊和昂貴的直播硬件設備,一個人就能完成直播活動的全部流程,還能讓數字人像真人一樣自然,實現直播活動的商業和情緒雙重價值。同時,面向文化產業,吳甜表示,AI數字技術要進一步深入做針對性支撐,打造文化產業專屬的“行業大模型”。
當然,科技催生的文化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會是曇花一現,而是文化發展與復興的重要一環。文化發展既要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又要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影響力。而文化產業中的大量數據、信息、知識的運用和再創作等,都需要加強原創性、確保內容安全不被侵蝕。因此,吳甜認為,自主創新高水平的科技體系對把握我國文化發展的主動權至關重要,要用科技自主為文化創新護航。
“未來,百度將在推進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上,不斷精進深度學習、大模型等底層技術與平臺,賦能更多創新文化業態與模式,解放生產力,釋放創造力,助力北京建設高質量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吳甜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