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屏幕上是超大的字號,98歲高齡的任繼周正在忙著編寫我國第一本有關農業倫理學的教材。
“老了走不動了,野外工作不行了,現在著手農業倫理學,就想研究這個農業與社會的關系”。八月伊始,記者見到的任繼周思維敏捷、眼中有光,并不像已近期頤之年。
任繼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扎根西北七十余載,在西部大地上創造了多個“第一”:建立中國第一個高山草原試驗站、研制出我國第一代草原劃破機——燕尾犁、主編我國第一本《草原學》教材……
創建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學
從1950年開始,任繼周開啟了扎根西北的人生。70多年來,任繼周走過甘肅的每一塊草原,一年跑破一雙翻毛的皮靴。但他認為,通過路線勘察的方式了解到的草原始終是表象,只有開展定位研究才能系統地了解草原變化的規律。
1956年,任繼周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甘肅天祝高山草原站。
“農區是以糧為綱,牧區就是搞原始放牧,這么搞,咱們的農業翻不了身”。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任繼周深感我國農業結構存在問題,但在當時“草地農業”的想法無人問津,任繼周由此開始籌辦研究所,專門研究我國農業的生態問題。
1981年,甘肅草原生態研究所成立,任繼周由此開始描繪草地農業系統的藍圖。此后數十年,任繼周潛心草地農業研究,開創了草原分類體系、創造了劃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論與實踐,創建了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學,為草業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做草原調查的過程中,任繼周經常接觸農牧民,他的思考領域也逐漸延伸到“三農”問題。之后,任繼周還帶領團隊在黃土高原、貴州展開實踐,幫助大批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成為我國扶貧模式之一。
喚醒國人農業倫理學意識
“每天都感覺時間不夠用,還想要多發一分光和熱。”任繼周說。
“中國耕地問題的源頭何在?為什么中國在大國崛起的大好形勢下冒出個‘三農’問題?”進入耄耋之年,任繼周已無力躬親參與農業結構改革的實踐,他的研究從草地農業生態學延伸到農業倫理學。
任繼周說,草地農業系統只是探討了自然科學“是”與“非”的問題,要真正付諸社會實踐,還要升華為倫理學“對”與“錯”“善”與“惡”的認知,必須要在倫理上論證農業的發展方向,探討自然與社會的關系。
任繼周等學者創造性地提出時之維、地之維、度之維、法之維多維結構的農業倫理學體系,嘗試從哲學倫理道德的高度,尋求中國農業興旺發達和永續發展之路,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
“農業倫理學的發展, 還要靠更多后來人的努力和大聲疾呼?!比卫^周提出, 把我國農業倫理學意識從沉睡中喚醒, 建設一個含有正確農業倫理觀的后工業化時代農業系統。
“我最擔心的是,有一天我不在了,但書還沒寫完”。任繼周說。對此,任繼周希望通過他正在編寫的我國第一本面向高等院校、有關農業倫理學教材,來喚起更多人關注農業倫理學的意識。
任繼周的房間中掛滿了鐘表,他說:“我要珍惜這借來的‘三竿又三竿’的時間。”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