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在做學術報告。
吉林大學供圖
人物名片
徐如人:1932年生,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奠基者。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幾十年來,他以分子篩合成化學為突破口,提出無機合成化學的科學體系,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分子篩的定向設計合成。曾4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017年獲首屆“中國分子篩終身成就獎”。
書房不算大,左右兩邊書架的高度幾乎頂?shù)教旎ò澹瑥拈T口一直延伸到窗戶,上面滿是化學書籍。書桌前,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伏案工作。“現(xiàn)在,他每天基本都要工作七八個小時。”照顧徐如人的阿姨告訴記者。
今年90歲的徐如人思維清晰,談科研、打比方、講故事……給記者科普起化學知識一絲不茍,采訪中,為了翻找一份材料,老人拄著拐杖樓上樓下走了兩趟。
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分子篩領域的知名學者,已辛勤耕耘70年。如今,他依舊關注著化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發(fā)展。
從黃浦江畔到東北平原,逐漸找準科研方向
“嘗嘗我家鄉(xiāng)的楊梅,特別甜。”徐如人在客廳接受采訪,茶幾上,擺著一盤深紅、飽滿的楊梅……
生長于浙江上虞,徐如人在交通大學(現(xiàn)上海交通大學)度過了大學時光。大學期間,徐如人接觸到了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知識,也第一次走進化學實驗室。“大家都很刻苦,我有個同學,讀書時已經(jīng)開始研究氯霉素合成了。”藥品里的氯霉素、石油煉制的催化劑……在學習的過程中,徐如人心中也逐漸產(chǎn)生了對化學的熱愛,“化學是一門能夠探索創(chuàng)造新物質(zhì)的科學。”
1952年,徐如人從交通大學畢業(yè),他主動申請離開家鄉(xiāng)到東北人民大學(現(xiàn)吉林大學)任教。徐如人說:“國家要建設東北,這里需要我們,我們就來了。”20歲的他穿著單衣單褲,背著一床薄棉被就出發(fā)了。“當時有一列火車,載著1000多名大學生,大家一起從上海來到東北。”徐如人回憶說。
在東北人民大學,徐如人找到了研究方向——分子篩。
“把這個楊梅橫切一刀,剖面排布著許多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圓點,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篩結構的孔道。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種,不同孔道‘篩選’不同的分子,再進行擴散、吸附、分子間反應等活動。”徐如人說。分子篩在石油加工、精細化工等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力發(fā)展石油工業(yè),當時國內(nèi)煉油常用的一種分子篩催化劑制備工藝十分復雜。簡化工序在理論上是否可行?在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支持下,徐如人開始了研究。
徐如人邊試驗邊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幾個月下來,記了厚厚的5本筆記。最終,徐如人和同事大膽嘗試,改變反應條件,實現(xiàn)了催化劑一步制備。此后,徐如人又研制出了另一種長效高溫導向劑,解決了石油夏季生產(chǎn)中導向劑易膠凝、生產(chǎn)經(jīng)常中斷的難題,并獲得授權專利。
從黃浦江畔到東北大地,哪里需要他,他就把“實驗室”搬到哪兒。
探索合成新分子篩,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在分子篩領域的研究起步晚、資料少、設備差,為了解學術前沿動態(tài),徐如人一直堅持學習英語,還主動向吉林大學的師生求教,學習俄語和法語。
“科研的方法有很多種,往往需要另辟蹊徑。”徐如人說,他們不僅研究已有分子篩的結構,還探索合成新分子篩。為此,徐如人提出“功能導向”的新思路。他帶領團隊率先開展定向合成研究,即“通過特定反應條件制出特定功能與結構的分子篩”。
分子篩結構肉眼不可見,為了將海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與反應結果聯(lián)系起來,徐如人只能帶領團隊用“笨辦法”。生成這個孔道需要什么溫度?合成需要多大壓力?……大家用紙筆把實驗數(shù)據(jù)一一記錄下來,并花費3年時間,翻閱了近50年的學術資料。
這期間,不斷有人刊發(fā)相關論文,徐如人卻始終坐住“冷板凳”,整理研究這些看似無序的海量數(shù)據(jù),直到合成反應與結構數(shù)據(jù)庫初步建成。徐如人還和吉林大學的計算機專家研討,開展數(shù)據(jù)挖掘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徐如人及團隊開辟了分子篩定向合成新路徑,使這一研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如今,徐如人的學生仍在這一領域繼續(xù)深耕。
與定向合成相關的,還有新的分子篩多功能材料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徐如人指導課題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合成4種新類型微孔晶體;1990年,他的團隊成功合成具有20元環(huán)孔結構的磷酸鋁JDF—20,成為超大微孔晶體領域的一項經(jīng)典成果。
“研究工作既要腳踏實地,也要始終瞄準高處。”徐如人說。
參加國際分子篩大會是一次推動學術交流、促進產(chǎn)學研合作的重要機會。1980年,在意大利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上,徐如人作為中國科學家代表宣讀了論文。后來,在徐如人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了主辦權,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于2007年在北京舉行。“這也說明,我們的研究逐漸得到了國際認可。”和徐如人共同籌辦大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何鳴元說。
捐贈畢生積蓄設立教育基金,幫助生活困難的學生
走進吉林大學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X射線粉末衍射儀、高壓反應裝置等高新設備陳列其中,幾名大學生正忙著做實驗……
這是徐如人和他的同事共同創(chuàng)建的實驗室。20世紀80年代,徐如人和同事開始籌集資金并陸續(xù)購入科研設備。當年,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寒冬臘月,大家裹著軍大衣在實驗室里比照圖紙安裝、調(diào)試大型合成設備,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成了大家的工作常態(tài)。
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吉林大學化學學科共培養(yǎng)了10位院士,其中有3位是徐如人的學生。2004至2010年間,實驗室引進優(yōu)秀人才10余人,新開設4個研究方向……“做好年輕人的培養(yǎng),給他們足夠的發(fā)展空間,我們的研究事業(yè)才能后繼有人。”徐如人說。
2007年,徐如人的一名學生提出了一個分子篩領域的新概念,激動地來跟他探討。徐如人欣賞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但要求這名學生必須“用實驗說服人”。后來,在徐如人的指導下,這名學生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并于2012年成為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
2017年9月,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之際,徐如人捐贈了自己和妻子龐文琴教授的畢生積蓄,共計500萬元,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我們就是想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學生,讓他們繼續(xù)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徐如人說。
■記者手記
科研要敢于迎難而上
與徐老熟悉的人,都說他生活里“溫厚寬和”。然而,回望他的科研之路,徐老卻有著“硬碰硬”的精神。
“硬”體現(xiàn)在面對困難時迎頭而上。不論是分子篩理論研究,還是建設實驗室,面對難題時,徐老永遠不退縮不抱怨,為找到解決辦法獨辟蹊徑。在學術基礎、設備條件都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用“笨辦法”總結規(guī)律,開辟分子篩定向合成新路徑,并將這一研究帶到世界領先水平。
“硬”還體現(xiàn)在科研攻關中沉得下心。自學外語、鉆研文獻、反復試驗……豐碩成果背后是無數(shù)個嘗試求索卻又無果的晝夜。科研七十載,徐老始終用專注和勤奮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9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