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宣布,將從普林斯頓大學辭職,加盟深圳醫學科學院。顏寧“二次回國”的消息一經公布,便迅速成為熱搜。
2022年11月1日,顏寧參加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人民視覺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11月11日凌晨,顏寧通過個人微博@nyouyou 發文,針對近期一些相關話題作出回應。顏寧寫道:“這兩天有發自內心愛護我的師友總喊我辟謠,我真的很忙啊(忙到現在才瞜一眼微博,容易么我)。八竿子打不著、錯漏百出、但凡花一個鐘頭讀論文也不至于那么眼瞎的碰瓷文章,給眼神都浪費時間,為啥要我辟謠啊?有朋友想寫澄清文章也被我攔了,好意心領了,但真犯不著。”
顏寧說:“去年8月8日,給了一個報告,討論了AlphaFold的局限性;到今年的11月11日,發現去年的報告還是可以一張都不用改。簡而言之,我專注的電壓門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幾個關鍵問題(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ion selection, MOA of drugs and toxins),AlphaFold在我們過去解析的諸多結構的基礎上,去年的預測達到了我們2017年的水平;今年依舊停留在我們2017年的水平(這里僅針對Nav/Cav)。在與專門做結構預測的AI團隊合作,他們做預測我們做實驗,測試新型小分子與蛋白的相互作用,迄今為止預測無一正確。”
“結構生物學不僅僅是看到Fold(折疊),更要理解蛋白質的動態變化,要理解與其他生物大分子或者調節小分子的相互作用,要理解在細胞原位里的狀態,這些都是AI目前尚無能為力的領域,因為尚沒有足夠的數據庫去訓練它。舉個例子,我們Cav2.2的結構去年發表晚了,尚未放在數據庫里被AlphaFold用來訓練,所以它預測的模型就與實驗結構嚴重不符。”
“真正的研究者都樂于擁抱技術進步,善用各種技術去探尋、解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事實上,我期待AI越來越強大,如果它真的可以強大到把我上述提的三個理解都實現,那我們真可以正兒八經從化學角度研究生命起源了。”顏寧表示說。
最后,顏寧介紹說:“之前跟一個密友逗貧:做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第一慘是想做實驗沒經費;第二慘則是大把啟動經費才用一半就揮揮手要走了,不帶走一叨樂。準備做PI的孩子們,記住在求職的時候,啟動經費越多越好,因為那是你做科研最自由的fund。啥叫endowed chair (講席教授)啊?這不只是個榮譽頭銜,背后那是真金白銀捐贈來的讓你自由探索的經費,有這種不用寫proposal的unrestricted fund,多想不開才非要申請NIH的啊(當然,還是要申請一兩個嘛,否則我替閑人說:你看,申請不到吧)。”
此前,深圳媒體讀創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證實,賬號@nyouyou 是著名科學家顏寧的微博賬號。
對于“顏寧回國”登上熱搜一事,“中國婦女報”微信公眾號在11月7日刊文表示,這位中國最年輕的結構生物學家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家”,實在是一件值得祝福期待的事,具有風向標意義。但和五年前離職赴美一樣,顏寧回國也引發輿論熱議,甚至出現了一些“非議”和“爭議”。有人認為顏寧是“學術投機”,有人說“其心必異”。
“中國婦女報”微信公眾號表示,但這種猜度并無實據。顏寧的科研人生高光不斷,不滿30歲便成為清華最年輕博導,42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留下了中國女性的閃亮篇章,也成為“曝光率”頗高的青年科學家。不喜歡待在“舒適區”的顏寧,選擇回國接受“科研轉化、學生培養”的新挑戰,彰顯一個科學家不斷超越自我的職業精神,也是一個心懷夢想之人的勇敢探索。
文章認為,透過顏寧回國,也能真切地看到中國發展之勢。如今的中國,科學研究的環境越來越好,科學創新的土壤越來越豐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心懷科研夢想,秉持家國情懷,投身到偉大事業中。
文章最后表示,我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作為一名身在海外的科學家,心有夢想,立志在祖國的“星辰大海”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實在沒啥可“爭議”的。面對“顏寧們”的歸來,我們歡迎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