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10.59萬億元,同比增長8.9%,占進出口總值的52.7%;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9.8%,高出整體增速7.7個百分點……
7月13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外貿進出口穩中提質、符合預期。
業內專家學者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一致認為,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取得新突破、結構實現新優化,展現了較強的韌性。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等因素,我國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培育壯大優勢產業,不斷匯聚外貿新動能。
北京海關關員為企業人員介紹RCEP享惠措施。徐戈攝
從“一帶一路”到RCEP 大力開拓新興市場
近日,裝載著860輛國產汽車的215個集裝箱通過“新隆運86”號集裝箱班輪,從浙江寧波舟山港金塘港區甬舟集裝箱碼頭啟程,運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寧波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金塘港區今年新增“一帶一路”航線11條,該方向集裝箱航線常態化運營累計32條。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占進出口總值比重提升至34.3%。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對菲律賓生效,至此RCEP已對全部15個成員方生效。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合計進出口6.1萬億元,同比增長1.5%,對我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外貿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外貿發展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耙粠б宦贰背h和RCEP的全面生效實施,對我國穩住外貿規模,優化外貿結構,推動市場多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興市場在我國外貿發展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國際市場多元化趨勢日益凸顯。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越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市場結構來看,RCEP成員包括了東盟十國,“一帶一路”倡議也吸納了包括東盟、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加入,進一步推動我國外貿市場向多元化開拓發展。同時,“一帶一路”倡議和RCEP還有助于拓展我國國際合作空間,在加強我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原有的經貿合作的基礎上,還有利于進一步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伙伴的范圍。
一批出口集裝箱在天津東疆港區太平洋碼頭裝載完成,即將踏上遠洋航程。天津海關供圖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
2020年7月,為貫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離島免稅政策進行了一次大的調整,離島旅客免稅購物額度由每年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免稅商品品種由38種增至45種,新增燕窩、酒類、手機等7大類免稅商品,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出口分別增長8.6%和26.4%,開放平臺作用發揮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到《國務院印發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若干措施的通知》,再到《國務院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相關政策持續助力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
“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作為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主陣地之一,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面積,占到了近20%的對外貿易總額,為穩外貿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崔衛杰表示,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在通關便利化改革、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并通過制度創新更好地推動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對外貿易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呂越認為,一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探索、出臺的相關舉措不僅直接促進了外貿進出口的穩定增長,也有利于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助力“穩外貿穩外資”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通過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推動我國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加速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位置延伸,進而助力我國外貿產品結構的持續優化。
青島海關關員現場驗放出口新能源巴士。石萬里攝
優勢產業挑大梁 外貿“新三樣”走俏海外市場
近日,山東某能源科技公司生產的一批924箱磷酸鐵鋰電池完成打包裝箱后,啟運出境發往海外市場。該批電池主要應用于基站式、家庭式、風光式等儲能領域,具有低成本、長循環和高安全等特點,市場競爭力較強。
近年來,得益于國際能源市場結構調整,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迅速,國內外生產廠商對鋰電池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已逐步成為鋰離子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綠色產業動能充沛。
中汽協和乘聯會相關數據顯示,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2000萬,代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和實力的崛起。伴隨著中國新能源的規模優勢和市場擴張需求,中國制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其中,今年前6個月,我國汽車整車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
如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育和鞏固產業優勢,不斷匯聚外貿新動能?
呂越表示,一是加大投資支持和政策激勵,為相關企業提供產業支持性稅收優惠、補貼和創新券等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和競爭優勢,以此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結構質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研究院、企業等機構的合作,為推動外貿平穩健康發展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撐;三是拓展多元化進出口渠道,充分利用RCEP、“一帶一路”倡議等合作紅利,積極借助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平臺,并借助跨境電商創新貿易模式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此穩步擴大“新三樣”等新優勢產品的出口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