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于找到了心儀的工作,薪資待遇也不錯。”日前,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山科大)外國語學院應屆畢業生趙一潤在參加學校“送才入企”活動時,與英科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就業協議,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學校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落實就業‘一把手’工程,創新就業服務工作機制,聚焦就業指導、崗位開拓、重點幫扶等,打出‘政策+隊伍+服務’組合拳,破解畢業生就業難題。”山科大黨委書記羅公利介紹。
打造就業“紅娘”隊伍
“你們招工程師有什么要求?待遇如何?”日前,在山科大“百強縣名企”專場招聘會上,該校海洋測繪系主任張凱一邊與企業招聘負責人溝通一邊記錄。根據招聘方需求,張凱重點推介了幾名大學生。
在山科大,像張凱一樣的就業“紅娘”不在少數。今年以來,山科大打造了“薦才小隊”“就業幫幫團”等10余支就業“紅娘”隊伍,由校院領導、就業導師、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及校友等組成就業“紅娘”為畢業生開展個性化就業服務。
在山科大招聘會現場,經常能看到就業“紅娘”忙碌的身影,他們與用人單位溝通,有的還拿著學生簡歷現場薦才。不到半年時間,就業“紅娘”隊伍已定向匹配工作崗位1000余個,500多名畢業生因此受益。
不僅如此,書記、校長訪企拓崗,學院院長、教授走進企業“推銷”學生,在山科大成為一種常態。今年以來,該校先后走訪200余家知名企業,開展“薦才直通車”“送崗直通車”等就業幫扶行動,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
推行“就業前置”模式
日前,山科大自動化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大四畢業生楊宇森,正式入職了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面試時公司問了很多具體的實際操作問題,因為我之前在公司實習過,心里特別有底。”楊宇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與楊宇森一樣,今年研三的機械專業碩士研究生李子豪也趁著“最后一個暑假”,選擇參加學校組織的就業夏令營,提前走進企業進行“就業預演”。“機械工程師崗位具體工作有哪些?”“上升空間怎么樣?”帶著這些疑惑,李子豪在豪邁集團生活、學習了5天。“經過這次體驗,讓我堅定了加入豪邁集團的決心。”李子豪說。
通過就業體驗,畢業生實現了實習和就業的無縫銜接,對企業工作環境、用人需求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提高了求職擇業的熱情和技能,企業則收獲了“量身定做”的人才。這場人才和企業的“雙向奔赴”,得益于山科大探索出的“就業前置”新模式。
在山科大副校長陽凡林看來,把就業工作“前置”,是做好就業工作的一把“金鑰匙”。該校依托就業夏令營、就業體驗周、名企游學等品牌活動,鼓勵學生走進企業參觀、實習、體驗,實現“先體驗再簽約”,提高就業信息匹配度。
實行“一人一檔”精準幫扶
因為照顧生病的父母,山科大土建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蘭松沒有落實就業崗位。與蘭松結對的輔導員劉超,把他的信息輸入學校“未就業畢業生平臺”。
前不久,山科大土建學院黨委副書記高靜在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訪企拓崗時,發現該公司招聘要求與蘭松就業需求很匹配,就向企業負責人重點推薦了他,很快就聽到了蘭松簽約就業的好消息。
山科大校長曾慶田介紹,學校針對低收入家庭、零就業家庭等特殊重點群體畢業生,開辟“就業創業綠色通道”,建立“一人一檔”“一生一策”就業幫扶工作機制,實施多對一、一對一的結對就業援助,不讓一名畢業生在求職路上“掉隊”。
山科大材料化學專業學生馮建順經常參加求職能力實訓營,注重表達、形象等方面的學習實踐,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男孩變得陽光開朗,善于與人溝通,整個人變了個樣。
馮建順的點滴變化,是山科大持續開展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行動的生動體現。該校推出了職業生涯體驗班、求職能力實訓營、就業心態講座等就業服務項目,探索畢業生“全流程、一站式”就業賦能服務新模式,為畢業生求職就業增加“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