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風吹過幕阜山麓,三萬畝野生櫻花如云似雪。修河兩岸,金黃的油菜花海恣意鋪展,與東滸寨丹霞地貌的赤赭巖壁撞色成畫?,槵槙晱那啻u黛瓦的雙井村傳來,游客正跟隨書聲,追尋“詩書雙絕”黃庭堅的墨韻遺風。山水間的靜謐與活力在此刻共鳴。
這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近年來,修水縣立足“生態立縣、旅游強縣”戰略,以全域旅游為目標,以文旅融合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文化賦能、產業聯動的特色發展之路。被評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成功創建5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1處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處國家3A級旅游景區、1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擦亮生態底色,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修水縣位于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上游,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5.24%,有“天然氧吧”之稱。從九嶺山脈的層巒疊翠,到東滸寨的丹霞奇觀;從黃龍山的云海日出,到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的鷺鳥翩躚,大自然在修水織就了一幅立體的生態山水畫卷。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修水以“全域景區化”為目標,通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實施城鄉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同步推進“五園綠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積極構建以縣城為中心的文旅綜合服務區,以修河為軸線串聯百里畫廊風光帶,以幕阜山、九嶺山為依托開發山地運動與康養度假區的旅游空間布局,初步形成了“春賞花、夏納涼、秋登高、冬泡泉”的全季旅游產品體系。
“寧紅茶鄉”漫江鄉的萬畝茶壟在晨霧中舒展,翠色波濤與茶園間白墻黛瓦徽派民宿相映成趣;“皇菊之鄉”征村鄉的夕陽為菊海鍍上金邊,星空房車營地以星河入夢的美好迎來抖落一身疲憊的旅客;溫泉小鎮的氤氳湯池蒸騰起暖意,萌寵樂園里躍動的梅花鹿活力十足……這方山水讓每個奔赴而來的游客,都能在茶煙、菊影、泉韻的交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追溯文化根脈,激活文旅融合新動能
修水縣人文底蘊深厚,是“詩書雙絕”黃庭堅和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故里,也是秋收起義的策源地之一。為更好地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修水以“古今對話”煥活文旅融合新動能。
走進黃庭堅故里雙井村,游客們正利用VR技術研習黃庭堅書法,360度全景影像技術全方位、多角度再現了黃庭堅的詩書歲月;在陳門五杰故里的民俗體驗區,孩子們重溫拜師禮,在“鋤山鼓歌”中割水稻、打麻糍,體驗客家人的梯田農耕文化;在寧州古城秋收起義紀念廣場的“練兵場”,換上一身舊時裝扮,和小伙伴們沉浸式感受那段崢嶸歲月……修水縣創新手段方式,建立傳統文化與現代體驗的互動關系,讓歷史遺產與當代需求產生價值共鳴,讓文化變得“可感可觸”,綻放時代光彩。
近年來,依托境內豐富的文化資源,修水縣先后與省內外500多家學校、旅游公司、單位合作開展研學游活動,成為周邊地區研學的熱門目的地。2024年,修水共接待研學和旅游人次1610.4萬人次,同比增長11.6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8.49億元,同比增長10.79%。
聚焦品質提升,培育休閑經濟新業態
面對文旅產業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修水縣以“差異化、精品化、體驗化”破局,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著力構建“旅游+”多元業態矩陣,培育休閑經濟新業態。
做好“旅游+產業”文章。寧紅茶文化園、鹿鳴谷、杭口果桑園、修水半程馬拉松、湘鄂贛邊區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等一批“工文旅”“農文旅”“體文旅”“教文旅”產業融合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讓游客從走馬觀花變為入情入景。
做好“旅游+活動”文章。成功舉辦長江中游經濟區“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首屆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2023萬里茶道——環中國自駕游集結賽修水站、“尋味美好中國品游萬里山河”全國二十四節氣(春季)旅游美食及線路發布活動等多項文旅活動,實現了“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
做好“旅游+科技”文章。上線全域智慧旅游平臺,搭建“吃住行游購娛”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一部手機游修水”;利用大數據中心實時監測客流、環境指標,確保旅游體驗更舒心。
未來,修水縣將繼續堅持生態與文化雙核驅動,不斷豐富旅游供給,做響旅游品牌,做優旅游服務,做活旅游產業,推進旅游發展提速、檔次提級、效果提升,著力打造中部地區群眾向往的“心靈棲息地”和“休閑旅居地”。
(數據來源:中共修水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