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央大廳,一幅引人注目的油畫讓我感到熟悉而親切,那就是氣象沉雄的紅色經典《狼牙山五壯士》,他出自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詹建俊之手。
詹建俊教授長期從事油畫專業的創作、教學及學術工作,為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及收藏家所收藏。同時出版有《詹建俊畫集》、中國巨匠美術周刊《詹建俊》冊、《詹建俊詞典》、第三代中國油畫家研究《詹建俊》、中國當代油畫名作典藏《詹建俊》、中國油畫十家《詹建俊》等著作,深受國內外美術界的好評。
詹建俊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全國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13年1月29日,詹教授獲第二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6年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說起油畫《狼牙山五壯士》,人們當然非常熟悉。這幅被選入小學美術課本的革命歷史杰作,描寫的是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對抗敵人的場景,它激發著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緒,增強著我們民族的自豪感。這幅伴隨著幾代中國人成長的油畫作品,創作于1959年,當時年僅28歲的詹建俊,因此畫的轟動而廣受關注,被譽為“用筆塑碑的藝術家”。該作品旋即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原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亦是其館的一級藏品。
(一)
遙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北京仲春,我有幸拜訪當時住在王府井校尉胡同里的詹建俊教授。
當我走進這座老式樓房時,立刻被它的藝術氣息所吸引,身處鬧市卻異常清凈,只有畫作和顏料的芬芳,甚覺舒適。詹教授給我的第一印象系身材高大,博學多聞,氣質儒雅,待人溫和。甫入門,映入眼簾的幾個大書柜放滿了林林總總的書籍,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簡單寒暄過后,就進入了采訪議題,生怕我材料不足,詹教授興致勃勃地將《中國巨匠美術周刊》送給我,并在扉頁簽上“袁惠貞女士存”,落款“詹建俊”,日期一九九九年三月。
我拿著沉甸甸的周刊,與詹教授一起討論畫冊上的畫,其中談得最多的就是《狼牙山五壯士》(203×186cm)的創作經過。我細細聆聽詹教授聊起當中的背景故事,椅子前面的茶幾,仿佛成為詹教授的三尺講壇。我像一名在校學子,聚精會神地享受著他春風化雨般的藝術熏陶:“小袁啊,今天來談《狼牙山五壯士》創作,還是很有意義的。1955年我參加了中央美術學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在訓練班結束后完成的作品。”
談起這幅紅色經典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勾起了詹教授半個世紀前創作往事的悠長回憶……
他對我說:“小袁,我十七歲考入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開始正規學習藝術,期間經歷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本科生,彩墨系研究生,到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完成畢業創作《起家》。之后,結束9年的學生生活,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師。”
油畫作品《起家》
我說:“您畢業創作的油畫《起家》,參加了前蘇聯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美術競賽,并獲得銅質獎章?!?/p>
他聽完微微一笑,繼續說:“小袁,上世紀50年代,中國革命博物館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創作歷史題材的作品,并列出創作提綱,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我參加工作后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創作油畫《狼牙山五壯士》?!?/p>
我說:“您的《狼牙山五壯士》,都印在我們的課本上了?!?/p>
“我在創作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期間,邊教學,邊勞動,邊畫畫。為了創作出準確的藝術形象,我翻閱了所有相關的資料,深入醞釀、構思,親臨狼牙山地區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尋找先烈足跡的過程中,我常常沉浸在五壯士的感人故事之中。”
1941年9月25日,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所屬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在冀西狼牙山地區,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戰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5人為掩護全連轉移,主動把日偽軍吸引到自己身邊,一步步退至懸崖,據險抵抗,于彈盡糧絕之際,毅然砸槍跳崖。葛振林、宋學義負傷被救,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則壯烈殉國,被后人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詹教授特別清晰的記起:“在創作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期間,適逢葛振林副班長來北京開會,我抓緊機會去訪問葛振林,并為他畫了像。能與英雄人物面對面交流,感受英雄的音容笑貌,這對畫家準確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的鮮明特征及整體面貌很有幫助?!?/p>
“那您在創作中,是如何抓住這永恒的瞬間,并栩栩如生刻畫出五壯士的英雄形象,同時將五壯士的英雄氣概盡收筆底的呢?”我問。
他激動地接著說:“為了表現五位八路軍戰士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我強調了共產黨員、班長馬寶玉的英勇行為,他在最前面把槍砸斷了,表現了他寧死不屈的精神意志和誓死捍衛中華民族尊嚴的堅定決心。副班長在最高處,強調了他不可征服的氣概。其他三位戰士,我分別強調他們對敵人的蔑視與仇恨。五位英雄的形象組合起來,展現了崇高的愛國情懷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p>
詳細聽完詹教授這段鮮為人知的創作往事,我深感油畫《狼牙山五壯士》面世背后,藝術家所深藏的心路歷程和藝術造詣。
我感慨道:“詹教授,效果非常好,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完美體現,以五壯士的英雄氣概激勵國人。”
詹教授會意地笑了。
油畫作品《狼牙山五壯士》
“創作的時候,我是通過比擬的手法,將人和山的造型相互呼應來構思這幅作品的。”詹教授略帶自豪地說。
我略有所思道:“詹教授您這個比擬用得很好,將狼牙山峰的沉穩、狼牙山峰的堅毅,與人物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質結合起來,用人物身影與山峰疊印的形式表現人物形象。烘托出五壯士整體氣勢,神態逼真,表情傳神,有巨型石刻般的力量?!?/p>
詹教授略微點頭稱是:“作品全幅色調為偏暖的綠色,既表現了戰士服裝的真實,又烘托出穩定沉著的氣氛。在構圖上形成強烈的立體感,反映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p>
我對詹教授的用心和藝術造詣甚是佩服:“整幅作品看上去給人一種非常凝重的氛圍,又充滿著藝術張力。這種張力我想是源于您創作時的真情流露,把您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進去了。這幅巨作是您奉獻給中國畫壇的一幅經典作品。六十多年過去,作品依然鮮活地烙印于中國人的腦海里,即使經歷時光的洗刷,仍然閃耀著英雄主義的光彩?!?/p>
這幅作品取得巨大的成功,被評論家譽為:“想象的詩情,音樂的節奏,雕塑的量感,寫意畫的墨潤……以概括的紀念碑性代替具體的情節性。如此破格處理革命歷史重大主題,某種意義上說,帶有開拓和首創精神。”
(二)
師恩如山,壁立千仞。我像一棵小樹,是大山偉岸的身軀庇護我扎根懸崖,臨風挺立……
1999年12月3日下午3點,在北京新華社新聞大廈一樓的多功能廳,舉行我的新書《藝林擷菁》首發式。時值寒冬,細雨夾著雪花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我站在新聞大廈門前恭候參加首發式的眾多老畫家。舉目眺望,漫天飛雪恰似無數的潔白羽毛飄灑空中,又像千萬只小蝴蝶在盤旋飛舞,而我卻有幾分心神不定。當我見到詹建俊教授迎面而來,又驚又喜,急忙伸出雙手上前迎接,并帶他到簽到處,詹教授搦管在簽到簿上,揮灑自如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詹建俊教授在《藝林擷菁》首發式現場簽名
這天他冒著嚴寒,身穿厚厚的大衣,脖子上圍著帶有黑色花紋的棗紅色羊絨圍巾,整個人看上去喜氣洋洋。在新書首發式上,詹教授對我道賀:“首先,祝賀袁同志的著作出版!”
他接著肯定地說:“我拿著這本書,看了之后,覺得這本書涉及的題材十分廣泛。我們平常接觸的藝評家,就美術界來說吧,一般都是評論書畫的、中國畫系統的有一些專門的人員,專門做這方面的評論。評論油畫,西洋系統的,雕塑的,也有一些專門從事研究的人員。很少人涉獵那么廣泛。
袁惠貞同志不僅在中國書畫方面,有這么多的評論文章。而且每篇文章,都能夠把每一位作者最重要的成就說到點子上,這很不容易。如果你沒有點認識,沒有點修養,對書畫藝術沒有點研究,你是說不到點子上的。只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談的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評論。我覺得她能把每一位畫家成功的那些最核心的要點寫出來,與她業余大學學過書法和繪畫有關,而且我覺得她肯定是學國畫的,因為這個系統是一致的。
詹建俊教授出席《藝林擷菁》首發式并講話
那么油畫呢,我相信她沒有專門學過,但是她在書中也有評論那些油畫家,而且對西方博物館中的一些油畫杰作也有所評論,我感覺到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隔行如隔山,雖然都是繪畫,但這兩個系統是很不同的,那么在兩個系統里,如果都能夠對它的特色,對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的那些很不同的,而且在學術上很關鍵的一些方面能夠有所接觸,并且能夠進行評論,還要評論的得當,這相當的不簡單。
另外,她不僅僅對美術作品有認識,對建筑藝術也有很多見解,她參觀了很多西方國家的著名建筑,很多教堂,有一些地方我也去過,我也看了。但是我很吃驚的就是我在這本書里得到很多收益,有很多教堂,我們一般人沒有用心去細細研究,只是欣賞贊賞多么宏偉,多么好。
照片前排從左到右有:楊志輝 馮法祀 王 琦 啟 功 盧光照
孫 瑛 阿 老 韋江凡 后排有:程莉影 張世簡 錢紹武 董辰生
裘 沙 詹建俊 姚治華 雷正民 宇文洲等畫家。
但是她是一個作家,她去參觀的同時有很多研究,收集很多資料。每一個建筑物的作者,這個建筑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中間又有一些什么故事,里面又有一些什么精彩的、關鍵的所在,她都有所評論,這很不容易。她參觀那么多國家,介紹評論了這么多值得贊頌的文化遺產。每一篇文章還都有所研究,是相當不簡單。
所以我熱烈祝賀她這本書的出版,希望她今后能寫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作品!”
詹教授在眾人面前如斯謙虛,毫無名人大師的架子,談吐之間透出睿智和幽默,給在場人士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在《藝林擷菁》首發式上詹建俊、錢紹武和姚治華祝賀作者
在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已到下午5時,首發式圓滿結束了。在送別詹教授那一刻,望著他高大的背影逐漸遠去,我再三回味詹教授那不尋常的話語,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盡管工作繁忙,又集多項國家油畫創作任務于一身。但為了扶掖書畫新人,關心祖國傳統書畫藝術傳承,也在百忙中抽空來參加我新書的首發式,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
千禧之年,我帶著新書《藝林擷菁》再次到詹教授家時,他熱情接待我。
我開門見山地說明了來意:“詹教授,今天我來道歉,請您原諒我的過失,對不起。”詹教授聽了一頭霧水,我連忙解釋說:“首發式介紹嘉賓時遺漏了您老人家的名字?!彼R上用手制止我:“小袁,你的首發式很成功。眾多畫家發言,使我更加了解你,希望今后你能夠寫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作品!”
我繼續說:“詹教授,說句老實話,我來您家前,心里忐忑不安,怕您不原諒我。”聽完后他爽朗地哈哈大笑,心無掛礙,像一個童心未泯的大男孩……
詹建俊教授為作者新書題字
他坐在沙發上尋思良久,然后一絲不茍地在書中介紹他的頁面上,用繁體寫下“勤于思,精于藝”,這六個大字,題字蒼勁古拙,自然簡約,字里行間流露出殷切的期望。下方落款“詹建俊”,并嚴謹地將一枚帶有“詹建俊”的白文印章蓋印,簽上日期2000年3月18日??吹秸步淌跒槲倚聲}字,我深受鼓勵和鞭策,這是我今后前行的動力。
詹教授為我的新書題字后。我們彼此無拘無束聊天,其樂融融。
在離開詹教授家的路上,我在想,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他的敬業精神、人格魅力和淵博學識無不使我深深受益。每次見面對話,他溫和的臉上始終掛著一種寬厚、慈祥和愉快的笑容,至今都讓我難以忘懷。
正是:高山景行,嘉言懿行。
(四)
時隔7年,2007年5月23日,《詹建俊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次展覽是詹建俊教授第一次大型個人畫展,也是詹建俊教授從藝60年回顧性展覽。展覽分為三個展廳,展品包括作者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各時期的油畫、素描、水彩和水粉等作品約172幅。
對美術愛好者來說,從欣賞或研究的角度出發,觀賞代表各個時期畫家風格特色的作品,都是理解這個畫家發展道路的寶貴的材料。正是有了這些材料作為基礎,欣賞詹建俊教授的油畫時,才能更加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深刻含義。
油畫作品《潮》
我有幸見證這一歷史時刻。清晰記得當天詹建俊教授容光煥發,神采奕奕,他打上精心挑選的領帶,興高采烈地與遠道而來的嘉賓一一熱情握手。嘉賓們紛紛祝賀《詹建俊藝術展》舉辦成功,高度贊揚詹教授在畫壇上的卓越貢獻。詹教授笑意盈臉,連聲道謝。
在開幕式上,詹教授還向嘉賓介紹自己的從藝經歷:“今天這個隆重的藝術作品展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正因為是60年來的第一次,所以才把我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畫的各類作品(包括我上學時候的畢業創作年畫、臨摹的壁畫、政治宣傳畫和各種速寫,還有我的一些油畫創作),都拿出來和同道們進行一次交流,聽取一下大家的意見……”
油畫作品《大青樹》
一代大家,將自己眾多作品毫無保留介紹給觀眾。我是觀眾,也是詹教授繪畫作品的鐵桿粉絲,站在展覽廳,看著偶像熟悉又親切的名畫作品,不由自主地想起八十年代中在廣州書店買到偶像第一本《詹建俊畫集》畫冊,在展覽中,好多作品都在畫冊中看過,而今能夠近距離的看到偶像原作,對美術愛好者來說,是最大的愉快。“詹建俊藝術展”給我的感受正是如此。
我站在那些色彩豐富,造型技巧達到圓熟境界的油畫前面時,一方面,我感受到了畫家通過他創造的意境傳達給我精神感染,另一方面,我卻在思索畫家為我們傳遞出這些藝術形象付出了多少心力。我是帶著對偶像無限感激的心情來接受他所給予的藝術享受的。
油畫作品《飛雪》
在此次畫展中,難得可以看到畫家畫馬的系列作品,畫家變換著多種構圖、造型和色彩,表現動態各異的駿馬在不同自然環境中的不同神情意緒,教人難忘。也許是畫家屬馬的緣故,所以對馬也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吧。
作品《高原情》(119X187)CM,創作于1982年。畫面青山飛雪、白馬飲水的奇異景象,來自畫家對高原生活的真實體驗:高原的氣候瞬息萬變,盛夏時節也會大雪紛飛。近景兩匹縮小的白馬與遠處一片放大的青山的對比,使畫面的境界更加壯闊。畫面追求平面化和裝飾性的趣味,同時也注意明暗層次和空間深度的表現,白馬、河水、草地、青山層次分明。鈷藍的青山以闊大奔放的筆觸恣意涂抹,點綴著紛飛的雪花,形成了藍色旋律般飛動的節奏。
油畫作品《高原情》
綜觀詹建俊教授的畫展作品,可以看出他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以鮮明地繪畫語言的魅力,使生活中的美更加富于詩意與光彩。其代表作品有50年代《起家》和《狼牙山五壯士》。又有80年代藝術創作盛年時期的代表作品《高原的歌》、《高原情》、《潮》、《飛雪》和《遙遠的地方》等一系列油畫名作。90年代,他擔任主持中國油畫學會主席,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他始終沒有放棄心愛的畫筆,創作了《遙遠的地方》、《升騰的云》、《大風》、《旭日》和《雪域高原》等油畫作品,以及以馬和樹為題材的油畫藝術作品。他不斷追求個人藝術語言的強化,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藝術瑰寶。
縱覽詹建俊教授的藝術人生,他畫了一輩子畫,教了一輩子書,勤勤懇懇,培養了不少美術人材,桃李滿天下,把一生精力貢獻給祖國的藝術教育事業。他高深的學識、高超的藝術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被世人所敬佩。他無私奉獻、淡泊名利,默默為藝術耕耘,這正是他藝術人生的樸實寫照!(袁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