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艾條、掛菖蒲、戴香囊 端午節也是古代的“全民衛生節”
祛病防疫 古人養正妙招兒多
端午節將近,大家是不是早就規劃好了出游安排?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你知道嗎,端午節正值仲夏,氣溫升高,蚊蠅滋生易傳播疾病,它在古代還是一個祛病防疫的“全民衛生節”,燒艾條、掛菖蒲、佩戴香囊……古人在這一天的許多習俗,其實都和衛生防疫有關。
當下,新冠病毒還在全球肆意妄為。艾灸、香囊、藥茶、中藥熏蒸……古人所采用的預防疫毒的方法,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仍有可借鑒之處。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古人的防疫大法。
物理隔離 老祖宗早就意識到了
“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晉書·王彪之傳》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者,均需采取隔離措施。
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防疫”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
免疫力就是防護服
看古人的養正六法
提高自身免疫力即古人之養正。《內經》講:“……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告誡人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并要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目的。
古人重視內求,認為正為本,邪為標。預防感染,首重扶正,正旺則邪不能侵。抗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醫護人員感染了疫毒。他們已穿好了防護服,為什么還會感染呢?根本原因是正虛。因為臨床工作壓力大,饑飽失常,過度勞累,導致正氣偏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扶正才是關鍵。古人養正的方法有以下六種。
艾灸 前人認識到艾灸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熏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
《扁鵲心書》里講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灸能保命,既可治療,亦可預防疾病。扁鵲認為:“人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明確不病之人也可以施灸,灸能延壽。正常人也可自己灸足三里,因為足三里為胃經合穴,是土經土穴,能培土補虛,最適合于預防疫毒。
藥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偏性極重一種邪氣,可用藥物的偏性來克制疫毒的偏性。可用藥物懸掛或佩戴的方法,有效預防疫毒感染。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現代研究發現,中藥香囊有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
(1)預防流感,防治疫毒:中藥香囊在預防病毒感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可減少人們受污穢之氣或毒氣的污染;
(2)避穢化濁,清新空氣;
(3)寧心安神,健脾和胃;
(4)驅蚊蟲毒蛇。中藥香囊由于它是純天然的,所以一般只可以掛半個月到一個月,香氣散盡,功效隨消。
藥浴 通過中藥藥浴來避邪,如《內經》提出:“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藥泄汗。”清代劉松峰的《松峰說疫》一書中記載:“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蒼術、白芷、零陵香(或藿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無病。”藥浴后不沖水,直接擦干穿衣即可。
取嚏 用軟紙搓成細捻刺激鼻腔,打幾個大大的噴嚏,可有效預防流感。打噴嚏是人體的主動排邪反應。《串雅外編》記載:“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則不相傳染;既出,或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為佳。”古人沒有口罩,用麻油涂鼻孔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方法。
服散 抗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中醫人提供了預防中藥方。古人也有預防方。如葛洪書中“辟溫病散”方:“珍珠,肉桂各一分,貝母三分熬之,雞子白熬令黃黑,三分,搗篩,歲旦服方寸匕,若歲中多病,可月月朔望服之,有病即愈,病患服者,當大效。”葛洪的預防藥方中諸藥皆偏溫,取溫能通陽,陽旺則邪不著人之意。
飲藥酒 疫病多發季節,古人重視飲雄黃酒、艾葉酒、菖蒲酒等,雄黃、艾葉、石菖蒲等都屬溫性藥物,有溫陽抑陰之功,有助于祛除疫毒。《本草求真》提到:“艾葉辛苦性溫,其氣芳烈純陽,除沉寒痼冷,通諸經以治百病。”
環境消毒
古人選擇燒煙
與咱們現在對病毒污染環境進行消殺相似,古人面臨疫病時,用中藥燒煙給空氣消毒,可以干擾病毒,祛毒祛疫,調和環境,使人不病。
明代大醫李時珍謂:張仲景辟一切惡氣,用蒼術同豬蹄甲燒煙。清代的《驗方新編》有空氣消毒方,以“蒼術末、紅棗,共搗為丸如彈子大,不時燒之,可免時疫不染。”古人重視用蒼術燒煙避穢。蒼術味道芳香,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風濕之邪,燒煙亦可有空氣消毒之功。
此外,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針對病人用過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進行高溫滅菌。
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視疫毒的防范,古人所采用的預防疫毒的方法多種多樣,有些預防疫毒的方法時至今日仍可借鑒。
文/景曉玲(北京康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