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四川省古藺縣山區郁郁蔥蔥。在彰德街道小水村,滿山的花椒林散發出陣陣特殊香味。在這片花椒地里,人們時常能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時而查看花椒長勢,時而和農戶促膝長談。
當地無論大人小孩,見到這位老人時,都親切地喊一聲“何大公”。
老人名叫何宗輝,今年86歲,曾任古藺縣委書記、瀘州市政協副主席。20年前退休后,何宗輝并沒有在城里安享退休生活,而是選擇回到家鄉小水村。
何宗輝決定帶著鄉親們干一番事業。他先從示范種植入手,自掏腰包從瀘州購買了番茄、苦瓜、海椒等秧苗,搞起了大棚種植。村民唐其江至今還記得,當年蔬菜豐收后,何宗輝邀請大家去嘗鮮,“以前要想吃上新鮮的番茄,得等到七月后,那一年,我們至少提前一個多月吃到了新鮮蔬菜。”
此后,大棚蔬菜在小水村逐漸流行起來,“早蔬”也一度成為村里走親訪友的最佳禮物。何宗輝打趣說:“那時,村里的人相親,送的都是大棚蔬菜。”在他的帶領下,小水村村民們的農業種植技術大幅提高,大家還學會了稻田養魚、科學養豬……
20年前,小水村里多是羊腸小道,一到雨天,道路就會被雨水沖垮,有的學生甚至無法上學。何宗輝回村后,四處奔走籌措資金,修起了一條長達3公里的石板路,村里人稱之為“愛心路”。這不僅解決了孩子們雨天上學難的問題,也保障了村里老人們的出行安全。
因長期多方籌資,一些老鄉也把何宗輝稱為“叫花書記”,不過大家更喜歡叫他“何大公”。在當地,“大公”是對老年人最有敬意的稱謂之一。
2018年7月,已83歲高齡的何宗輝被當地選聘為小水村“鄉村振興第一書記”。“我可以為大家出謀劃策,跟村里年輕人一起,帶領鄉親們繼續增收致富!”何宗輝的語氣鏗鏘有力。
彰德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鐘浪濤說,何宗輝同志退休不退崗,多年來帶領家鄉群眾籌資修路,發展產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要是遇到困難,他堅持按照程序向街道請示報告,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老鄉的溫飽已經得到解決,如何讓鄉村得到長久且持續的發展,是何宗輝前幾年思考的首要問題。此前小水村曾試驗過種植中藥材和李子,結果都因技術管理不到位、經營方式出錯而失敗。何宗輝把村干部召集到一起,總結經驗,共謀發展。
為了打開思路,找到合適的產業,何宗輝帶領村干部們一起到重慶考察。根據小水村的海拔和氣候條件,他們決定在村里發展花椒產業。一次、兩次、三次,參與考察的村代表多了,大家也更有了信心和決心。
“重慶夏天40℃的高溫,‘何大公’在地里爬上爬下給我們介紹花椒產業。那個天氣我們年輕人都吃不消,我看到他的白背心都擰得出水,他的精神很是激勵我們這些年輕干部。”小水村村支部書記何彬說。
說干就干,當時小水村就開始了花椒種植。經過連續三年的發展,全村花椒種植面積已超過5000畝,如今的小水村彌漫著花椒的香味,村民們也越來越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味道。
“今年預計有一千多畝可以投產,每畝收入可達萬元。我們還計劃搞一個花椒采摘節,讓外面的人都來看看。”走在小水村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何宗輝滿眼都是深情。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