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對普通人來說,是一個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在哈爾濱,有這樣一位78歲的長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對他最恰如其分的評價。他就是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在山。
今年年初,徐在山才卸任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紅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職務。至今已經工作63年的他,帶領紅光村村民將紅光鍋爐集團從一個村辦小鍋爐廠發展成全國工業鍋爐行業前十強、全國風電塔架制造前三強,書寫了一個“改革奮進、艱苦創業、科技興企、共同富裕”的傳奇故事。
艱苦創業 一腔熱血惠村民
6月9日,在紅光村榮譽室,記者看到這里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獎狀獎杯。在這些獎杯獎狀中間,有一張大幅黑白照片,照片里帶領村民興建鍋爐廠抬鋼板走在最前面的年輕人,就是徐在山。
徐在山在生產車間
上世紀七十年代,紅光村是以農牧業為主的生產大隊,稱紅光畜牧場,土地大部分是難以利用的泥洼、沼澤地,房舍也多是泥草房,村民生活十分貧困。徐在山帶領村民填泡造地,一邊墊、一邊建、一邊搞生產。時至今日村民還在說:“我們徐書記不但發展了農牧業生產,也創辦了村集體企業,集體經濟壯大了,我們的生活也在不斷地改善。”
早在1991年,紅光村就建造了4棟6層樓房。當時,282戶已婚村民不分男女每戶分得一套“五全”的住房。2003年,村辦集體企業紅光鍋爐集團實施股份制改革,市、區領導和村民都認為紅光村幾十年的發展,都是徐在山帶領村民奮發努力的結果,建議徐在山拿51%的股份。但是徐在山毅然謝絕了,只拿了區委獎勵的10%股份,其他股份全部分給了在崗的村民、退休的村民和已故的村民家屬。
2020年,紅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6.5萬元,退休的村民享有每月2000至3000元的國家社保和醫保開支,企業每月還額外補助退休村民文體娛樂費1000元,年節分發福利,年末還有股份分紅,股份最少的也能分得一萬元。對此,紅光村村民于銘生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企業干了60年。以前紅光村民是農業戶口、藍本,那時大家都羨慕國營大廠的職工退休有勞保。現在,紅光鍋爐集團的職工退休了,同樣享受社保,還有分紅和文體娛樂費。作為‘紅光人’,有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改革創新 發展集體經濟興工強村
與時俱進,徐在山開拓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6月9日,徐在山剛從浙江返回哈爾濱,他去東陽市花園村參加了第二十一屆全國“村長”論壇。說起此行的收獲,徐在山滔滔不絕:“花園村也是集體經濟,如今已發展成全世界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廠。企業發展壯大后建成了鄉村中的城市,非常壯觀、美麗。他們建設現代化美麗村莊,要實現高質量共同富裕,我們很受啟發。我回來后,第一件事就向村領導班子和干部傳達花園村發展經濟的過程,努力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我們企業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村民生活質量才能進一步提升。”
生產車間內,徐在山(右)正在與員工交流
開拓創新求發展,砥礪奮進當先行。上世紀7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徐在山看準市場需求,興建村辦集體企業紅光鍋爐廠。徐在山提出了改革設想,制定了市場化的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分配制度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在生產第一線,率先實行計件制,多勞多得。當年在一個賬本上記錄,兩個女電焊工月薪每人開了720元,而他是書記兼廠長,只開了74元,這極大激發了全體村民的積極性。
如今的紅光鍋爐集團,已發展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工業鍋爐和風電塔架制造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黑龍江省近萬個村中,始終保持村集體經濟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和村民基本養老金數額全省第一。
2020年,紅光鍋爐集團的鍋爐、風電塔架兩大主業發展呈現整體良好態勢,取得了建廠65年以來的最好成績。收入實現11.77億元,比上年增長22%;利潤總額1.1億元,上繳稅金5097萬元。
風清氣正 老黨員帶頭做表率
“1965年入黨,到今年6月20日,黨齡56年。”徐在山在與記者聊起自己的入黨時間時記憶深刻,展現出一個老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徐在山始終堅守“風清氣正立企之本,誠實守信興業之魂”的主導思想,發揮黨員模范先鋒帶頭作用,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生產車間內,徐在山(中)正在查看鍋爐部件質量
紅光鍋爐集團技術部副部長李志遠告訴記者,徐在山做表率做得特別好。“2007年我從哈工大畢業入職紅光鍋爐集團,當時一來聽到‘風清氣正’這個詞時,心里還不太相信。后來發現逢年過節,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把工作干好就行。徐董告訴員工,遇到紅白喜事,領導給員工隨多少錢都可以,員工給領導不能超過100元。大年三十晚上,值班人員里肯定有他。”李志遠介紹,徐在山帶領員工連續三年回訪全國百余家客戶。年輕員工開始體力還行,后期體力就有點跟不上了。那時候他也70多歲了,看到年輕人沖勁不足,帶頭領著大家往前沖。三年的回訪使得鍋爐產品質量上升很快。
“這些年我們在一個辦公室,他幾次動手術住院,我們都不知道。吃飯也是每天跟大家一樣吃大食堂。企業每天都實行打卡簽到,他自己做個示范,特意晚來,帶頭交罰款。在他的領導下,我們成為一個風清氣正的村辦集體企業,一直聽黨話跟黨走。”老員工于銘生說。
回首自己在紅光村走過的63年,徐在山感慨萬千。為這片土地,他灑下了太多汗水、淚水……56年前在黨旗下宣誓的場景一直鼓舞著徐在山。“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紅光人’能共同富裕,村民日子越過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從徐在山樸實的言語中,讓人感受到他心中那團火。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