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在蒙古語里意為“青色的城”,巍峨的大青山,遼闊的敕勒川……自然風光和歷史文脈在此交融,賦予這座草原之城獨特稟賦。近年來,呼和浩特著力打造“美麗青城、草原都市”名片,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據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以下簡稱“呼和浩特市城管局”)局長王鋒介紹,今年年初以來,該局緊密圍繞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把呼和浩特由原來“為整齊而管理、為好看而管理”之城,真正轉變成為讓市民安心、舒心、放心的“文明城”,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讓千年青城煥發新生機。
“城市窗口”華麗變身
塞外九月,天似穹廬。全線貫通的京包高鐵把北京到呼和浩特的旅程縮短到2個小時30分鐘。走下列車,眼前就是被稱為“城市窗口”的呼和浩特東站(以下簡稱“東站”)。作為城市重要的立體交通樞紐,東站外雖人流車流穿梭,但秩序井然。
呼和浩特市城管局綜合保障中心相關負責人馮志剛介紹說,該局自2019年11月起,接手東站周邊及110公里鐵路沿線的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做好這一區域的管理工作并不容易。”馮志剛感嘆道:“過去,東站環境較為臟亂,各類設備設施不完備。為徹底改變沿線環境,呼和浩特市城管局積極安排部署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和提升行動,現在整治行動正有條不紊地推進。”
整治效果顯而易見:針對火車站進出站口旅客信息咨詢難的問題,專門設置了旅客信息咨詢臺,由專人解答來往旅客的問詢;地面上設置了簡明易懂的導向地貼,時刻為旅客導航;翻修公共衛生間,重新規劃停車場,為乘客設置可供充電、休息、了解呼和浩特歷史文化的“鴻雁客吧”,為安保人員、環衛人員設置保安島、環衛島……昔日人們眼中嘈雜混亂的東站,如今成了展現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車站外,“科技感”十足的地鐵換乘通道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個通道過去一直是整體通透的,沒有設置門。呼和浩特春季風沙大,走過通道,時常一片‘黃沙漫漫’,有時剛清潔完,轉眼就又是一層黃沙。”說起曾經的換乘通道,馮志剛直搖頭。后來,工作人員對通道進行了重新設計,將整個通道空間封閉,設置電動感應門,還安裝了防護門簾。電動感應門通過紅外線遙感能自動開合,懸掛的保溫窗簾可以在寒冷的冬日保持通道內溫暖,“出門滿嘴沙”問題得到解決,受到了過往乘客的“點贊”。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城管局將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加強督導、檢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閉環管理,實現東站長效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快速解決問題,對旅客提出的問題及時回應、妥善處理,讓所有來到呼和浩特的旅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馮志剛說。
“滾滾黃塵”一去不返
在呼和浩特市民過往的記憶中,草原特有的大風、建筑工地的塵土,結合在一起就是“滾滾黃塵”。現在,這樣的場景已一去不復返——走進新城區,眼前是平整的道路,圍欄設施完備,建筑垃圾和裸土均被妥善覆蓋,自動噴淋系統和除塵霧炮機正在噴霧除塵,一輛渣土車從身邊駛過,在工地出口附近停下,“洗塵”后方能駛出。
據介紹,呼和浩特市城管局始終把全市在建工地揚塵管控“6個百分百”工作放在首位,即工地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工地100%封閉圍擋、施工工地道路100%硬化、工地內渣土堆放100%覆蓋、土方開挖和拆遷施工100%濕法作業、渣土運輸車輛100%密閉。“這是為了工地和城市的整潔,更為了市民的健康。”呼和浩特市城管局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二大隊三中隊中隊長王東說。
“從項目建設初期集中開發階段起,我們已經完全按照‘6個百分百’標準進行施工。同時,在工程管理上還做了一些提升,將噴淋、霧炮與揚塵監測系統相結合,實行智能化管控,打造環境良好的施工場地。”項目建設方相關負責人表示。
呼和浩特市城管局把揚塵治理納入全市在建工地管理重點,并根據實施效果不斷完善措施。加強日常監督巡查,增加專項檢查頻次,設置執法專班,全市在建工地責任到人,每個工地設置1~2名執法人員值守。“執法隊員要走到每個工地的最深處,逐一檢查、不留死角,工地的管理一定要做到精、做到細,這是我們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部分。”王東說:“在建工地只要是能用眼睛看到、能用腳走到的地方,我們都要讓它達到統一標準,這是我們美麗青城的標準。”
城市精細化管理就像繡花,一針一線,不斷補齊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短板。呼和浩特市城管局對工地的整治是提振城市面貌的縮影。在精細化管理、全面規范、專項整治下,城市揚塵少了,環境靚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美麗青城又展現在人們眼前。
“東河晚照”如詩如畫
東河,是呼和浩特地區一條歷史悠久的河流,俗稱哈拉沁河,是小黑河上游的發源支流之一。我國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稱小黑河為“武泉水”;隋唐史書中又稱之為“紫河”。無論時光流逝,抑或是名稱更迭,在初秋的晚霞里,秀美的東河靜靜流淌。
東河廣場,茶余飯后,不少市民在此處散步。在相對干旱的北方,水景自古便是詩意盎然之處。據呼和浩特市城管局新聞發言人喬世華介紹,今年實施的東河夜景照明維護修繕優化工程,從成吉思汗大街至東二環牛角橋,總長8.9公里,覆蓋134棟樓宇,10座車行橋和兩座人行橋。打造了沿線建筑、跨河橋梁、河堤岸線、水面空間、游人步道、景觀小品等脈絡,針對不同空間區位營造各具特點的燈光環境。沿著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東河兩岸華燈初上,宛若兩條閃爍的玉帶,玉帶中央的水波在晚霞與燈光的掩映下熠熠生輝。
通過這次提升改造,東河兩岸燈光璀璨,東河夜景也成為了青城廣大市民茶余飯后散步、休閑的“打卡地”。
從今年6月初開始,呼和浩特市城管局按照“在城區主要街道、重要節點、橋梁及東河沿岸周邊實施夜景照明建設”任務,圍繞“一軸、一環、一帶、四線”進行建設規劃。據介紹,東河夜景照明維護修繕優化工程以“水”“綠”“光”“影”為主要元素,打造智慧濱水生態夜景風光帶。
“智慧”“濱水”“生態”,如一幕幕光影交疊的“魔術”,讓千年東河給市民生活帶來新變化。這是有關東河的故事,也是青城的故事。為響應能耗雙控雙降工作,呼和浩特正推進全市夜景照明智能化控制工作。“我們采用的是節能型照明產品,根據不同時期設置平日模式、節假日模式,通過智能化控制實現有效節能,讓夜景亮燈更規范、更合理。”呼和浩特市城管局綜合保障中心辦公室主任湯海峰說。
“今后,呼和浩特市城管局仍會一如既往地努力,為市民打造更宜居、更美麗的城市,為擦亮‘美麗青城、草原都市’這張城市名片貢獻力量。”王鋒說:“我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龍頭作用,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服務設施薄弱、環境臟亂等操心事、煩心事、糾心事,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科技賦能、按標準化嚴格執法,把原來的數字城管與智慧城市、城市大腦進行連通,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精細,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話音外,暮色、燈火、壯闊的大地與亙古的河流,如詩如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