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全景。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億匯德煤炭現代物流園。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有一個因水而得名的宜居小城:雄渾而湍急的黃河奔騰而過,城內小河卻清澈動人,山上青翠如織,城市依山而建,置身其中宛若塞上江南,它就是清水河縣。
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優勢,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全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力推動自治區級文明城市和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本期,中國城市報對話清水河縣委書記張科靈,與其就如何推動城市建設、新興產業、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對話。
中國城市報:作為一座黃河河畔的城市,清水河縣在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方面都有哪些具體舉措,取得了哪些成績?
張科靈:在生態保護方面,我們始終堅定生態優先的政治導向和價值追求,保持加強生態建設的戰略定力,真正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一旦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毫不猶豫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前頭。全地域、全方位加強生態保護,嚴守“三區三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多為生態“留白”、多給自然“種綠”,2021年清水河縣開工建設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八龍灣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積極爭取了黃河重點生態區(清水河段)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歐元貸款生態建設項目、沿黃生態廊道、沿黃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重大修復工程,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1.01%。全領域、全時段改善環境質量,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縣域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土壤質量穩定改善,“一片藍天”“一泓碧水”“一方凈土”成為居民最普惠的福利。
河湖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始終把大保護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持續開展“保護母親河、建設生態縣”行動,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強化河湖長制落實,系統推進黃河、渾河、清水河、楊家川、賈浪溝等流域綜合治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2021年國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縣域水環境持續改善。居民飲水安全是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水質檢測工作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清水河縣通過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在保護區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安裝在線監測攝像頭16部,對水源井、廠區實施24小時在線監測,確保水源地不受污染,并且常態化開展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確保居民飲水安全。
這些生態保護和水利治理措施的實施,既為清水河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增加了城市的宜居要素,也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中國城市報:作為距離首府核心區較遠的城區,清水河縣在“強首府”戰略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在城市建設上如何體現出“以水為魂”的發展思路?
張科靈:清水河縣地處呼和浩特市的南端,是兩省三市三縣交匯處,是自治區及首府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
雖然從地理位置上距離首府核心區較遠,但清水河縣緊緊圍繞黃河和長城兩大優勢資源,深度參與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呼包鄂烏協同發展,加快構建“東融、西聯、南通、北服”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正在成為呼和浩特市向南開放的新窗口和全域旅游目的地。
清水河從縣城中間穿過,清水河縣因此而得名,“以水為魂”,做好水的文章,也就成了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堅持以水定城,清水河縣位于黃河岸邊、清水河畔,以水定城成為必然選擇,也成為了這座山城的優勢所在。在城關鎮建設中,堅持推動清水河河道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實施城關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和中水凈化生態公園項目,加快生態濕地公園、親水步道、節點池塘等建設,打造河岸美麗風景線;位于黃河岸邊的喇嘛灣鎮、宏河鎮、老牛灣鎮、窯溝鄉及中心城鎮高品位建設“依山傍水、顯山露水、親山望水”的人文小城鎮。堅持以水定地,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在土層較厚的北部、東部、南部地區大力實施旱作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按照國家政策,合理利用河流地表水進行高效節水灌溉,切實推動生態環境高效保護利用治理。堅持以水定人,結合縣域實際,根據公共服務水平和水資源承載能力,科學規劃建設集鎮和集中居住區,同時高標準抓好防洪河堤建設,不斷完善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能力水平。堅持以水定產,嚴格水資源利用指標,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生態環保、現代化工新材料、清潔能源、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優勢產業,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同時要解決好排污問題,特別是做好中水再利用問題,讓人民群眾共建綠色家園、共享綠色福祉。
中國城市報: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加油站”,清水河縣近年來在城市產業引進上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未來又將如何布局?
張科靈:近些年來,我們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在農業方面,建成高標準農田1.2萬畝,成功申報了一批以小香米為代表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和產品,扶持以“蒙清”為代表的一大批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以“優然”“圣地”“蒙羊羊”等牧業企業為代表的規?;B殖基地快速發展,建成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清水河窯上田”區域公共品牌正在逐步推廣;工業方面,旭陽中燃、超牌新材料、恒源高嶺土等企業落地見效,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總產值年均增長31.23%,工業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服務業方面,宏河、億匯德、鼎軒等現代智慧物流園區相繼建成,農村電商、商貿健康發展,康養、休閑農業等新業態嶄露頭角,以老牛灣、老牛坡兩個4A級景區“雙示范”為引領的全域旅游格局初步確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未來,我們將緊緊圍繞“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堅定不移推動經濟轉型,全力以赴調結構、轉動能、提質量,在生態環境有效保護、能源資源高效利用、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點在乳業、種業、雜糧、現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實施一大批科技創新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乳業創新中心奶牛核心育種場與國家胚胎工程中心、伊利澳優奶山羊良種繁育基地,推動旭陽中燃、超牌新材料、中清綠色農產品研發中心在清水河縣落地建設,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堅持以提升產業鏈韌性為抓手,加快推動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科學落實能耗“雙控”,將“畝均論英雄”貫穿新項目建設和存量經濟轉型升級始終,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綠色低碳循環工業園、清潔能源產業大縣、物流運輸業強縣、全國旅游目的地。
中國城市報:在生態逐漸向好的前提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清水河縣將如何通過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張科靈:良好的生態優勢和獨特的農業產業資源,是清水河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的底氣所在,也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
清水河縣境內有雄渾壯麗的黃河大峽谷、秀美動人的石峽口、舒適愜意的泉壽灣、鄉趣十足的八龍灣等特色景觀;有明代長城、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古瓷窯等文明遺產;有老牛灣、口子上、雷胡坡、古城坡等中國傳統古村落;有保存較好的窯洞民居和毛驢兒種收的農耕文化;有酸米飯、地皮菜油糕、抿豆面等特色飲食文化;有瓷藝、剪紙、布藝、抿豆面、手工石磨豆腐和騾馱轎婚俗、踢鼓子秧歌等非遺文化等等,這些獨特的人文地理資源,為清水河縣發展文旅產業提供了扎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近年來,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打造首府南部黃河景觀文化旅游區的定位,縣委、縣政府深度挖掘黃河、長城、紅色旅游資源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成功創建了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渾河國家濕地公園,建成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和老牛坡紅色文化旅游區兩個4A級景區、石峽口生態旅游度假區、云滾洞度假山莊、泉壽灣休閑度假區3個2A級景區,年均接待游客50余萬人,旅游產值近2億元。
下一步,清水河縣將在文旅融合上持續發力,舉全縣之力推動老牛灣黃河大峽谷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推動老牛坡紅色旅游產業深度發展,力爭將清水河縣建設成黃河“幾”字彎文旅產業帶上的璀璨明珠和首都首府的“大游園”,打造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基地和全國旅游目的地,將鄉村振興戰略與文旅發展深度結合,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價值再創造,延長農業產業鏈和經濟發展周期。(圖片由清水河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