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的實施意見》(簡稱市委一號文件),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部署了今明兩年全市“三農”工作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往年的市委一號文件著眼長遠、突出當年,而今年的一號文件則謀劃了今明兩年的“三農”工作。
那么,今年的市委一號文件聚焦哪些領域,會給農村帶來哪些變化,農民會獲得哪些利好,在農業方面又有哪些扶持政策?
聚焦脫貧攻堅——
到2020年,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消除絕對貧困,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今明兩年,重慶將以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整改為主線,保持決戰姿態,堅定必勝信念,下足“繡花”功夫,全力推動脫貧攻堅走深走實。
2019年,我市要確保城口、彭水、酉陽、巫溪4個縣整體脫貧摘帽,33個貧困村、10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到2020年,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消除絕對貧困,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與此同時,我市將建成全市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實施貧困戶動態監測、返貧監測和脫貧成效鞏固提升監測。
其中,我市將加大扶貧資金項目和政策舉措向深度貧困鄉鎮傾斜力度,加快實施深度貧困鄉鎮路、水、電、氣、訊等到村到戶項目,加強深度貧困鄉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用地需求保障,鼓勵金融機構將新增金融資金優先支持深度貧困鄉鎮。
為鞏固深化脫貧攻堅成果,我市將把防止返貧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后,相關扶持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問題,探索開展“臨界非貧困村”“臨界非貧困戶”精準幫扶等工作。同時,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規劃銜接、政策銜接和工作銜接,研究制定相對貧困標準,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后的政策措施。
此外,我市將深化魯渝扶貧協作,深入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健全與中央定點扶貧單位工作對接機制,完善市級扶貧集團結對幫扶制度,深入推進“萬企幫萬村”行動,進一步構建大扶貧格局。
聚焦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扎實推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創建,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00萬畝以上,特色糧油面積提高到1400萬畝
按照市委一號文件要求,我市將緊緊扭住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調結構、強力樹品牌、持續夯基礎,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市場有效供給。
糧食生產要穩定。我市將劃定125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并扎實推進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創建,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00萬畝以上,特色糧油面積提高到1400萬畝。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面積保持在2424萬畝。
農業結構要調優。深入實施“十百千”工程,支持每個區縣至少打造1-2個支柱產業、打響2-3個拳頭產品、培育3-5家農業龍頭企業。同時,堅持運用市場辦法,每年調減低效作物100萬畝,增加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三品”建設要強化。大力推進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種研發推廣,創建一批果菜茶標準園和畜禽水產健康養殖場,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追溯體系。同時,深入推進“巴味渝珍”區域公用品牌創建,支持創建中國馳名商標,復興傳統“老字號”品牌。
此外,我市還要集中打造20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區縣因地制宜建設1-3個區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統籌銜接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宜機化”改造,到2020年確保完成1083萬畝、力爭完成12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2020年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到2020年,全市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達到150個。
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任務,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達95%以上,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
今明兩年,我市將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實施“五沿帶動、全域整治”行動,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我市將全面落實中央財政對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補助政策,到2020年,要完成農村戶廁改造79.2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完成2000座農村公廁建設,新改建旅游廁所1800座。
按照“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區域處理”模式,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建設。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達95%以上,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縣10個、示范村1100個,全面完成農村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點整治。
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周邊農村延伸,因地制宜治理農村分散污水。2019年,要建設鄉鎮污水管網1790公里;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鄉鎮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聚居點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農村分散污水亂排亂放得到有效管控。
全市廣泛開展以“三清一改”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實現鄉村全覆蓋;實施農房改造提升工程,到2020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68萬戶,舊房整治提升35萬戶;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到2020年,完成農村“四旁”植樹40萬畝,新(改)造林694萬畝;實施村莊亮化工程,每年安裝公共照明路燈或庭院燈15萬盞。
此外,我市還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統籌推進村規劃編制,切實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
聚焦壯大鄉村產業促增收——
到2020年,特色產業新增面積280萬畝,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2∶1,建成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著力在深化結構調整中做大優勢特色產業,在延伸產業鏈條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拓展農業功能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業“接二連三”。
聚力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等特色產業,到2020年新增面積280萬畝,做優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好價錢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其中,努力將巫山脆李打造成為中國南方脆李第一品牌,把奉節臍橙打造成為中國臍橙第一品牌,將以涪陵區為中心的龍眼荔枝種植區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特色水果基地。
支持優勢區域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要達到2.2∶1。同時,要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對吸納就業多、稅收貢獻大、帶動農戶增收效果明顯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有關規定實行以獎代補。
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到2020年,要建成100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0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000個示范村(點)。
做活做強鄉村流通業,到2020年基本實現城鄉物流配送一體化,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快遞”;全力提升鄉村新型服務業,加快培育以耕、種、防、收為主的多環節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深入實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到2020年,累計建成“互聯網小鎮”250個、“互聯網村”2500個,“益農信息社”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聚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到2020年,我市要實施村民小組通達通暢工程3.5萬公里,農村集中供水率要達到8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到2020年,我市要實施村民小組通達通暢工程3.5萬公里,村民小組通達率達到98%,通暢率達到80%。同時,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實現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客車。
二是大力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全力推進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扎實推進彭水鳳升、黔江羅家堡等水庫建設,基本建成南川金佛山、巴南觀景口大型水庫主體工程,加快涪陵雙江、江津鵝公等95座中小型水庫建設。到2020年,農村集中供水率要達到8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保護人口集中、鄉村密集區河段為重點,實施中小河流重點河段綜合治理478公里。
三是加快農村電力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及改造農村電網線路7000公里;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向村莊延伸,推進提速降費。
四是加快發展鄉村社會事業。持續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為鄉鎮衛生院配備主要數字化診療設備;整合各類農村文化惠民項目和資源,到2020年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五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城鄉養老保險和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而逐步提高;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救助政策,及時調整農村低保、優扶安置、農村特困等社會救助保障標準。
聚焦農村改革——
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銜接工作,深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蹄疾步穩擴大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扎實推動“三社”融合發展
今明兩年,按照“擴面、提速、集成”要求,我市將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再出發,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在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中,我市將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制度,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銜接工作;完善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措施,全面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深化完善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在穩步擴大農村“三變”改革試點中,鼓勵區縣在有條件的村穩步擴大農村“三變”改革試點范圍,2019年每個區縣增加2-3個村試點,到2020年“三變”改革試點覆蓋10%左右的行政村。
在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方面,深化“楓橋經驗”重慶實踐十項行動,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有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有效發揮村級各類組織作用,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基層基礎更加穩固,農村社會更加穩定,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做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而深遠、任務艱巨而緊迫,我市要持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不斷鞏固發展“三農”持續向好形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