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減緩,此前發展所積累的先發優勢正在受到挑戰。”關于我國數字經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作出如此判斷。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數字經濟的增速已從2018年的21%下降至2020年的9.6%,增速放緩趨勢明顯。
就龍頭企業而言,劉尚希分析,相比于美國臉書、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五大數字科技龍頭,我國騰訊、阿里巴巴、美團、京東、拼多多等五大龍頭企業的市值不及前者的13%,凈利潤規模只有前者的10.6%。國際競爭能力和影響力有待加強。
從中小創新企業來看,劉尚希提到,我國每年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2018年之后陷入停滯甚至有所下降,而美國、歐洲、印度每年新增的獨角獸公司數量持續增加,美國的新增獨角獸企業數量全球份額從2018年的39%上升到2021年的近60%,而我國的份額從37%下降到8%。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趨緩,劉尚希認為,一方面是政策的統籌協調不足,存在重復監管現象。以APP合規為例,針對APP個人信息保護進行監督管理執法,各部門重復檢測的情況較多,且具體執法標準并不一致,企業在數字領域創新的合規風險顯著上升。
“另一方面,政策的前瞻性、戰略性考慮不足。比如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強調了個人權益,而對數據的合理使用和流通考慮不充分。從發展來看,這不利于發揮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的數據優勢以及進一步提升數據作為數字經濟關鍵要素的價值。”劉尚希說。
在劉尚希看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必須大力增強我國數字經濟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能。
為此,劉尚希建議,一是繼續鼓勵頭部數字科技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發揮好頭雁效應;鼓勵頭部企業持續強化基礎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助力構建我國自主可控產業生態;鼓勵頭部企業聯合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建開放的科技創新和應用生態,形成創新合力,減少行業重復建設;鼓勵我國數字科技企業走出去,增強全球競爭話語權。
二是進一步優化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本市場投融資環境,激發市場創新熱情和能力;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不合時宜的一些政策規定,并在新政策出臺前切實加強公平競爭審查。
三是進一步加強政策的統籌協調和政策的可預期性,優化支持數字經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厘清監管分工,明確監管標準,在政策出臺前加強統籌協調,防止“合成謬誤”;建議減少審查類方式,明確負面清單,增強政策的透明度和引導作用;堅持“發展優先,在發展中規范”的原則,建立積極開放且面向未來的政策框架與行業規范,保持政策相對穩定和可預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