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是指志愿者通過為有需要照顧的老人提供服務并儲蓄時間。當其年老需要幫助時,再從銀行提取時間以獲取他人相應服務量。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把不同年齡者特別是低齡健康老人動員起來實現服務互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作用,化解養老供需矛盾,助推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鏈條。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目前,我國存在養老服務需求大幅增長,養老服務支付能力不足,公共養老服務供給有限,社會化服務價格水平較高等問題。
為構建更加完善的養老服務鏈條,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細花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制定“時間銀行”的管理制度機制。由民政部門牽頭,老齡委、文明辦、殘聯、婦聯、共青團、志愿者協會和其他社會工作組織等共同參與,通過培育和扶持老年人志愿服務組織,推廣養老志愿服務“時間銀行”“互助服務”“服務轉換”等有效形式,倡導、激勵低齡健康老人與空巢、獨居、失獨、殘疾老年人結對,開展“以老助老”志愿服務活動。
其次,網上網下廣泛開展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知曉率、參與率和支持率。由中宣部、各類媒體和社會組織通過網上網下廣泛開展宣傳,引導更多的低齡老年人參與到基層養老照護服務各類組織中,使零散的公益助老活動組織化、制度化、常態化,讓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區,尋找快樂。
最后,積極推進“時間銀行”信息化建設。順應“互聯網+養老”和大數據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由民政部、中央文明辦推動實現全國養老志愿服務數據信息互聯互通、統一匯集、共享應用;廣泛號召有志愿服務意愿的“年輕老人”在系統中注冊為志愿者,報名參加養老志愿服務活動;積極引導廣大志愿服務組織依托系統進行志愿者招募注冊、開展志愿服務項目活動,通過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現志愿服務供需對接,不斷擴大系統使用的社會覆蓋面;也可開發方便手機應用的“時間銀行”小程序服務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