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際經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對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必然產生大而深遠的影響。當前建筑市場需求仍然旺盛,但增長乏力;建筑產業規模龐大,支柱產業地位依然穩固,但經濟效益偏低,發展韌性不強,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沖擊。預計今年建筑業發展規模仍將在高位運行,但預期轉弱。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部環境也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特別是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堪稱“天災人禍”,雪上加霜。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際經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國內外大環境的變化對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必然產生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從需求、供給、預期三個側面,通過統計數據描述建筑行業的現狀,并對下一步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企業“走出去”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等問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業內人士參考和批評。
一、建筑行業的現狀
(一)建筑行業需求側情況
基本判斷:建筑市場需求仍然旺盛,但增長乏力。
建筑行業需求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房地產開發投資。
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2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21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不含農戶)為54.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9%,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7.6%(投資率)。從全年投資總額和投資率數字來看,還是處在高位運行的態勢。另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4月1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9.3%,顯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
但從近五年的情況看,無論是投資增長速度,還是投資率,都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增長速度由2017年的6.2%下降到2021年4.9%,投資率由2017年的55.4%下降到2021年的47.6%,年均下降近2個百分點。特別是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投資增速下降到了2.7%,為30年來最低。
2.房地產開發完成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4.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9%。房地產投資額和投資率都處在高位運行態勢。但近五年來的投資增速和投資率也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另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4月1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7765億元,同比增長0.7%,其中住宅投資20761億元,增長0.7%;房屋新開工面積29838萬平方米,下降17.5%,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21558萬平方米,下降20.3%;商品房銷售面積310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8.6%;商品房銷售額29655億元,下降22.7%,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5.6%。這些數據表明,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開發規模在緊縮,房市熱度在下降。
3.房地產開發資金到位情況。
2021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20.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國內貸款2.3萬億元,比上年下降12.7%。2022年1-3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3.8萬億元,同比下降19.6%,其中,國內貸款同比下降23.5%。這說明,房企資金來源面臨嚴峻挑戰。
結論:與前些年那種高歌猛進、一片繁榮的景象不同,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的沖擊以及多種因素疊加的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規模和到位資金(建筑市場需求)明顯收縮,增長乏力。尤其是今年年初以來,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同比大幅度減少,下行壓力增大。這與中央關于“需求收縮”的判斷是完全一致的。
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減少,必然導致資產負債率升高,抗風險能力下降,并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而拖欠產業鏈下游企業的工程款和設備款,形成“三角債”,拖欠農民工工資。國內某著名房地產企業2020年總負債高達驚人的1.95萬億元,接近2萬億,占2020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的10.1%。這種情況應當引起業界的高度關切!
(二)建筑行業供給側情況
基本判斷:建筑業產業規模龐大,支柱產業地位依然穩固,但經濟效益偏低,發展韌性不強。
1.全國建筑業產業規模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為29.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建筑業增加值為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占國內生產總值(114.4萬億)的比重為7.0%;建筑企業單位數12.9萬家,同比增加了1.2萬家;建筑企業人員數5283萬人,同比減少了84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74652萬人)的7.1%。另據國家統計局2022年4月1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建筑業總產值5.17萬億元,同比增長9.2%,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
一個行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重要標志,通常認為是“兩個5%以上”,一個是產業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另一個是從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5%以上。而建筑業的這兩個占比一直維持在7%左右。這說明,建筑業支柱產業的地位依然穩固,建筑業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2.建筑業產業規模地區排名
從2021年各地建筑業總產值情況看,完成1萬億元以上的省份有11個,江蘇省以3.8萬億排名第一,浙江省以2.3萬億排名第二,廣東省以2.1萬億排名第三,之后是湖北、四川、山東、福建、河南、北京、湖南、安徽。
3.建筑業經濟效益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利潤總額為8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明顯低于建筑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11%)和增加值的增長速度(2.1%)。產值利潤率僅為2.9%,為近十年來新低。
從近幾年建筑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增長速度對比情況來看,二者明顯不同步,增加值增速低于總產值增速,而且增加值的增速呈現出下降趨勢。這兩個增速指標哪個更真實呢?由于總產值包括材料費、機械費、人工費和利稅,在年度對比時還受到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有虛增的成分。而增加值則不包括材料費,在對比時也剔除了價格上漲因素,因此增加值的增長速度比總產值增速更加真實,也更能反映行業的經濟效益情況。這說明,從總體上看,建筑業的經濟效益尚不盡人意。
4.建筑行業受到的供給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從總體上說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發展的韌性不夠強,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沖擊。近年來受到的沖擊更加明顯。
一是新冠疫情的沖擊。這是顯而易見的。建筑行業本來就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很容易受到疫情管控的影響。2021年建筑企業人員數比上年減少了84萬人,主要因素就是疫情。
二是鋼材等建筑材料價格上漲的沖擊。去年,鋼材價格堪稱“突飛猛進”,特別是2021年5月和10月,價格上漲幅度高達58%,嚴重沖擊了建筑行業!
建筑行業是鋼材的最大用戶(沒有之一!),建筑鋼材用量占鋼材總用量的55%。隨著建筑業轉型升級和裝配式建筑的不斷推進,對鋼材的需求量還將不斷增加。
鋼材價格上漲受多種因素疊加的影響,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2020年鐵礦石價格瘋漲,上漲幅度達到了60%!
鐵礦石價格為什么瘋漲?這不能不說與近年來中澳關系緊張有關,背后可能還有華爾街的資本力量在控制。為什么?因為我國鋼鐵產能居全球第一,是全球鐵礦石的最大買主。而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和出口國。所以,我國是澳大利亞鐵礦石最大的買家,2020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鐵礦石達7.3億噸,占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量11.7億噸的62.4%,占2020年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總量8.7億噸的84%。我國是鋼鐵大國,但鋼鐵的“糧食”鐵礦石卻嚴重依賴進口,進口依存度達80%以上。從某種程度上說,鐵礦石比芯片更容易被別人“卡脖子”。因為鐵礦石是資源稟賦決定的,就像中東的石油和我國的稀土,不是通過人為努力能夠改變的。
結論:鐵礦石價格上漲并受制于人,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建筑行業!
(三)建筑行業發展預期
基本判斷:建筑行業發展規模仍將在高位運行,但預期轉弱、形勢不明朗。
建筑行業的發展規模與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存在著內在的數量關系(參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按照這個目標和政策走向,筆者預計,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中,投資仍將扮演重要角色,今年投資率仍將保持在50%左右,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新城建、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都將力度不減,持續推進。筆者根據相關參數預測,2022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預計在65萬億元左右,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達16萬億元左右,建筑業總產值預計達32萬億元左右,建筑業增加值預計為9萬億元左右。總之,今年建筑業總體發展規模仍將在高位運行。
但是,建筑業發展也存在預期轉弱、形勢不明朗的問題。其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二是新冠疫情局部反彈、形勢尚不明朗;三是政府要過緊日子,預算資金必然偏緊;四是部分房地產企業債務問題尚未得到有效化解,資金鏈脆弱,三角債有增無減;五是國際鐵礦石價格持續上漲,鋼鐵企業“雙碳”壓力增大,成本高企,鋼材價格居高難下,等等。
二、對建筑行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關注“雙碳”,著力推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去年下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雙碳”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重點推動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不斷提升構件標準化水平,推動形成完整產業鏈,推動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這三個重要文件為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建筑業是碳排放的大戶,這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方面研究測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比超過40%。筆者體會,中央關于“雙碳”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對建筑行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對建筑行業的轉型升級將產生廣泛、深遠甚至是“革命性”的影響,將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城鄉建設領域存在的“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問題,推動建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關注風險,特別是資金鏈風險,著力減少拖欠工程款和三角債
建筑行業拖欠工程款和三角債的問題由來已久。多年來政府主管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治理、清理,也取得了成效,但前清后欠、邊清邊欠的問題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對建筑企業來說,必須擦亮眼睛,防范風險。畢竟,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對甲方是房地產企業、項目建設資金主要靠土地出讓金的地方政府,更要提高警惕。都說建筑企業有“三難”:攬活難、干活難(要兼顧工期、質量和成本)、干完活要錢更難!
(三)關注國際,著力推進“走出去”,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549.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64%。新簽合同額258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257份,新簽合同額1340.4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9%;完成營業額896.8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7.9%。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同額和營業額占一半以上。
目前我國建筑企業在工程建設速度(工期)、質量和成本方面,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建筑企業相比,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建筑企業相比,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建筑企業應順勢而為,積極創造條件“走出去”,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工程咨詢設計、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等國際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對建筑行業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議
根據行業主管部門要求,中國建設貿促會曾經研究提出了《關于“十四五”期間住房城鄉建設領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議》。其中的政策措施建議包括:
1.成立全國建設行業“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由行業主管部門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相關單位負責人擔任。
2.設立建設行業“一帶一路”專項基金,以支持參與“一帶一路”的相關單位、企業、項目和技術。
3.開展“一帶一路”合作項目試點示范,總結經驗,引導建設企業積極穩妥“走出去”。
4.建立“一帶一路”風險評估機制和體系,加強海外地區、重大項目風險評估研究,建立更加完備的風險化解和共擔機制。
5.建立“一帶一路”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官方權威的政策指導、國別信息,并提供信息共享、項目發布、人力資源、供需對接、金融法律保險專業服務等相關信息。
6.加強對外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白名單”、“黃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參與“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提供便利,同時也為外方選擇合作伙伴提供真實可靠的實體清單。
7.加強“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對內,發掘、培養國際化人才;對外,培養能與我國對接的當地人才,包括外國政府人員、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同時,結合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為中國海外公司在其業務重點國家合作建立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提供當地人力資源支持。
從當前國際形勢看,建筑企業“走出去”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地緣政治風險(中美、中歐、中澳關系,俄烏沖突);
二是國際結算體系(SWIFT)風險(美長臂管轄和制裁);
三是項目所在國的營商環境(貿促系統有相關信息);
四是商事法律風險(工程項目合同標的大、不確定因素多、風險也大)。
2020年10月15日,中國貿促會牽頭成立了“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國務院領導為此發了賀信。在這個國際組織框架下,將在上海虹橋商務區設立工程建設領域商事法律服務中心,中國建設貿促會將積極參與這個中心的運作,為業內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作者簡介】李禮平,男,漢族,1959年8月生,福建平潭人,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經濟系計劃統計專業,高級經濟師。曾任建設部建筑管理司建筑業發展處處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計劃財務與外事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現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設行業分會(簡稱中國建設貿促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