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以下簡稱《適應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部署。《適應戰略2035》在深入評估氣候變化影響風險、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及挑戰機遇的基礎上,提出新階段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進一步明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多措并舉,為全球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方案”。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一系列艱巨任務。盡管如此,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中國迎難而上,積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不斷取得新進步。我國后期陸續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全面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我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實行的一系列舉措,彰顯了中國重信守諾、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向世界釋放出中國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積極信號,將極大提振國際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信心和定力,為進一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巨大貢獻。
務實有為,為全球適應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我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一直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近年來,我國持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致力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我國實施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著力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多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域專利數、投資、裝機和發電量連續穩居全球第一,截至去年8月,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人民幣,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中國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達約60%,城鎮既有居民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惠及2100萬戶居民。同時,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已上升到15.3%,可再生能源裝機占全球的30%,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綠地面積中,1/4以上都來自中國。一系列數據表明我國在適應氣候變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決心與信心,讓世界各國看到了我國的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全球氣候治理保護貢獻了一份力量。
攜手同行,為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續寫“中國擔當”。 我國修建了非洲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亞吉鐵路,不僅為相關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發展機會,其節能環保的運行模式也成為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最佳注腳;來自中國的高智能化新能源客車和純電動大巴搭載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成功駛入歐洲2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城市,深度參與歐洲生態轉型與智慧轉型進程;中國核能、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合作項目為許多國家帶去清潔高效的電力……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貢獻,世界有目共睹。同時,這些年來,我國億萬群眾積極參與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以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海洋日等活動,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生態文明教育深入人心。從光盤行動、反對餐飲浪費到簡約適度的消費模式、綠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垃圾分類的行為習慣,綠色節儉低碳風吹進千家萬戶,從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縮影就能看出我國多年來為保護環境作出的努力,一系列舉措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中國形象,讓我國世界舞臺上有了更多出彩的亮點。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是人類共同使命。縱然“道阻且長”,但應堅信“行則將至”。 各國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讓人類生活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