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汞是毒性最強的汞化合物之一,可通過食物鏈由低營養級的水生生物逐級傳輸到高營養級的水生生物體內。最新研究發現,近30年來,我國魚類汞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
科研人員系統整理歸納國外權威專家公開發表的研究數據發現,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人為大氣汞排放的主要貢獻者。據估算,自1850年工業革命至1950年的100年間,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大氣汞排放量累計高達20多萬噸,同期我國汞排放量幾乎可忽略不計。從1850年至2014年的164年間,全球大氣汞排放累計高達35.2萬噸, 而我國僅約1.6萬噸(且絕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后排放的),不足全球排放量的6%,同期北美和歐洲地區排放貢獻超過全球排放量的50%。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人員利用數據薈萃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系統收集1980年-2014年期間共計35464個魚類樣本數據,包括采樣年份、研究地點、魚類類型、魚類種群/樣本數量、魚肉汞含量、攝食習慣等綜合信息,建立了中國海洋魚類和淡水魚類總汞濃度的全國數據庫,為系統揭示中國的魚類汞污染風險時空分布特征,探明背后的控制機理奠定了關鍵基礎。
研究表明,從1980年到2014年的30多年間,我國大氣汞排放量在逐年持續增加,然而,魚類汞含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從1980年的0.196 mg/kg下降至2014年的0.054 mg/kg,降幅超過70%,平均每五年魚體內汞含量減少0.024 mg/kg。研究人員通過系統分析后認為,這主要與過度捕撈和消費需求的急劇增加導致海洋魚類和淡水魚類的生長周期縮短,食物鏈營養級下降及魚類生長快速等因素有關。該研究成果揭示了社會系統對自然系統具有復雜而深刻的影響,二者的耦合研究對國際汞公約履約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汞污染防治問題是極其復雜和充滿爭議的全球性環境熱點議題?!闭撐牡谝蛔髡摺⒅袊茖W院地化所張華研究員說,隨著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度捕撈得以嚴格遏制,生態系統平衡進一步恢復,未來中國的魚類汞含量可能會隨食物鏈營養級增長、生長周期增加等因素而有所上升,但總體有望保持在安全水平,在生態保護與居民汞暴露風險管控需求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從而避免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汞污染防治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該結果是由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美國拉瑪爾大學、挪威水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研究發現,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英文期刊《Eco-Environment & Health》(EEH)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