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開展凈灘護海公益活動的東山金鑾灣風景區
近日,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東山縣召開2022年世界環境日新聞發布會暨藍碳司法保護工作推進會,通報近年來福建法院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司法保護工作情況,并發布《福建法院生態司法保護狀況綠皮書》和10個典型案例。
會上公布的全省十大生態案例中,東山法院審理的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位列榜首。東山縣位于東海與南海交匯處,周邊有著星羅棋布的島礁和南海最北石珊瑚礁,設有省級珊瑚自然保護區。當地探索生態公益訴訟,把凈灘護海修復等模式融入涉“藍碳”案件審判,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拆除廢棄水泥建筑
暑假到來,東山島迎來旅游旺季,金鑾灣風景區的無人居住海島赤嶼因風景旖旎,成為熱門打卡點。但許多游客或許不知道,就在一年前,赤嶼并不是這般模樣。
東山的珊瑚自然保護區位于福建東南近海,總面積3680公頃,內有珊瑚蟲綱3目15科39種,其中石珊瑚目13種,包括8種造礁石珊瑚,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入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示范區,而赤嶼海域是珊瑚保護的核心區。
赤嶼島曾被占用作為養殖基地,島上那些水泥構筑物,被人遺忘了十多年,不僅有損海灣美景,而且存在著風化崩塌危險,阻滯海洋回流,危及海洋生物繁衍生息。
“公益訴訟辦案組檢察官在日常巡查監督過程中發現,赤嶼島上廢棄水泥構筑物造成環境污染,影響了海灣的生態環境。”東山縣檢察院檢察長許藝杰說。于是,公益訴訟辦案組采取“圓桌磋商”的創新形式,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并召集相關政府部門,當面指出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時提出可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強的監督意見和建議,要求有監管與修復責任的鄉鎮及相關部門,肩負起職責,拆除島上的廢棄構筑物,實施生態修復、保持島嶼生態原貌等措施。
緊接著,多部門聯手發力,赤嶼的建筑垃圾被完全清除了。漲潮期間,原先被廢棄建筑阻滯的海水連接起來,改善赤嶼的環流,有利于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和海底珊瑚的生長發育。
清除海上休閑場所
據東山縣海洋保育志愿者協會觀察,海底下的垃圾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漁業廢棄物,如漁網、蟹籠等,另一類為生活垃圾,這些垃圾都會嚴重影響珊瑚的生長。
幾年前,在珊瑚核心區的赤嶼海域,有人偷偷蓋起養殖休閑場,作為漁家樂對外經營。圍繞私設的養殖休閑場產生的釣魚、潛水等活動,干擾、破壞了珊瑚保護區,過駁船只排放的油氣污染更是已經危及保護區珊瑚生存環境。去年,東山檢察院了解情況后立即啟動公益訴訟程序,海洋與漁業局、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馬上介入。
涉海案件大部分發生在海上,證據容易滅失,固定證據存在一定難度,檢察官提前介入,引導相關部門及時收集證據,當場查獲潛水蛙人服、采挖工具以及放養在網箱里的海膽等海產品。
接到公益訴訟檢察建議之后,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出動執法力量,向違規使用該海域、危及珊瑚生態的養殖休閑場發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責令自動拆除海上構筑物。
現在,相關部門在該處設置永久性公示牌和宣傳欄,做好珊瑚保護“后半篇”。此舉既節約了司法成本又畫出了法律紅線,起到以儆效尤的法治效果和震懾效應?!稏|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不履行法律職責案》也因此獲評檢察公益訴訟全國生態優秀案例。
犯罪者變“護海者”
東山縣銅陵鎮人謝某父子共同經營收購水產品。2021年禁漁期以來,老謝分別與邱某等8人約定,由老謝提供出海捕撈的魚餌、碎冰及生活用品等,邱某等人負責駕駛漁船利用籠壺捕撈螃蟹等水產品,捕撈的漁獲物由老謝收購后再轉賣他人。2021年5月至6月,老謝共收購水產品價值52萬多元,非法獲利1萬元。
東山法院經審理認為,老謝、小謝在禁漁期、禁漁區非法捕撈水產品,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捕撈水產品罪。今年3月,東山縣對此案和另外兩起關聯案件進行宣判,根據犯罪情節,判處包括老謝在內的多人有期徒刑,同時對包括小謝在內的多名從犯適用緩刑,并向適用緩刑的被告人發出“凈灘護海令”。此舉在全國尚屬首次,成為全省十大生態案之首。
“我自愿簽訂協議,參與公益活動?!毙泻螅≈x等人與公益組織簽訂《關于“認領一片?!眱魹┳o海公益活動協作協議》,約定以每季度參加不少于一次公益活動的形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緊接著,在東山法院的牽頭組織下,小謝等人前往金鑾灣金紫荊廣場海域沙灘,與多個職能部門、東山縣海洋保育志愿者協會開展“拾撿海漂垃圾”凈灘護海公益活動。
“通過開展凈灘護海公益活動,可以讓被告人的身份角色從犯罪者轉變為‘凈灘員’‘護海者’。”東山法院院長林躍軼說,在辦理一些涉生態案件過程中,發現很多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人,尤其是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盜采海砂類型案件被告人,主要是由于法治意識、環保意識淡薄而違法。因此,東山法院一直在探索如何結合法院實際與審判實踐破解難題,并多次向上級法院和東山縣海洋與漁業局、東山縣生態環境局等職能部門“取經”。
最終,東山法院創新設立了雙碳生態巡回法庭,著重探索涉“藍碳”領域“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審判執行機制,推進涉“藍碳”案件生態修復更加可持續、更具韌性。與公益組織合作,將參與志愿服務作為部分被告人緩刑考驗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東山法院在涉“藍碳”案件中的首創實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