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擺脫貧困》出版30周年,該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的29篇重要講話和文章。該書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四下基層”等諸多理念、觀點和方法,深刻回答了如何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寧德不僅越過溫飽線,打贏脫貧攻堅戰,還闖出了一條閩東特色鄉村振興路。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3%,總量在全省連超3位躍升至全省第五,在全國連超12位跨入全國百強行列。如今,寧德正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昔日的“中國黃金海岸斷裂帶”已經成為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新增長極。
特色產業促振興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寧德地形地貌的顯著特點。寧德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生態優勢,通過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畜牧、林竹花卉等“8+1”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現代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2021年,寧德市“8+1”特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帶動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7%。
“寧德9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拳頭產品,像蕉城的大黃魚,古田的食用菌,福鼎的白茶,福安的葡萄,霞浦的海參、海帶、紫菜,柘榮的太子參,周寧的高山花卉,壽寧的高山茶,屏南的高山蔬菜,其中很多都是全國同類產品中的單打冠軍,有著很高的產量占比。這是我們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鄉村振興路的最大優勢所在。”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說。
7月初的寧德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艷陽高照,身著民族服裝唱起畬歌的畬族姑娘是游客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赤溪村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上世紀80年代初,赤溪村群眾因產業落后和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長期貧困。作為“中國扶貧第一村”,多年來,赤溪村按照《擺脫貧困》的方法指引,立足生態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淡水養殖、茶葉加工、食用菌栽培、大棚種植等農業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引進文創產業,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2015年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指出,30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寧德赤溪畬族村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年2月19日,在人民日報社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網演播室,與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他滿懷深情地說,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赤溪村原黨支部書記杜家住表示,赤溪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和關心,進一步加大了村里的資源整合,積極探索茶旅結合的發展模式。2021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36元,是1984年的181倍;村集體經濟收入從1984年的“0”增長到255.01萬元。
夏日炎炎,寧德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郁郁蔥蔥,習近平同志當年親手種下的3棵杉樹筆直高大。黃振芳的大兒子黃傳融依然清楚地記得習近平同志到自家林場調研的情形。他說:“他對我們的鼓勵和關心,讓我們充滿信心。多年來,我們全家牢記囑托,把自己的林場管好,把森林資源利用起來,通過林下養蜂、種植中草藥等增加收入。”
1988年7月7日至1989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先后3次深入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稱贊黃振芳一家齊心協力開墾荒山,為閩東綠化帶了一個好頭,并親手種下了3棵杉樹。
習近平同志三赴黃振芳家庭林場后,后洋大隊的干部群眾深受鼓舞,信心倍增,掀起了植樹造林熱潮。如今,后洋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鄉村觀光”,走出了一條“林、茶、果、牧、養”結合的發展新路。2021年底,后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5.9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達到2.2萬元。
登上位于寧德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的賽岐萬畝設施葡萄產業園觀景臺,極目遠眺皆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大棚,從平地一直延伸到山腰。1988年,習近平同志來福安調研,在聽說福安農民發展巨峰葡萄種植迅速致富,人均收入達800多元后,他指出,閩東這只“弱鳥”要豐滿羽翼,要在農業上下功夫,并提出要推廣“一村一品”“抓大農業發展”。一石激起千層浪,福安自此大力推廣葡萄種植,逐步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寧德市駐福安科技特派員總站站長張富民表示,多年來,象環村經歷了引種試種、扶持推廣、轉型升級、品牌建設四個階段發展,使葡萄生產歷經“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劣到優、從下到上、從窄到寬、從內到外、從一到三、從普到特”的發展歷程。賽岐鎮黨委宣傳委員彭崇坤告訴記者,目前,福安市葡萄種植面積8萬畝,全市葡萄單項年產值8億元,葡萄一二三產業融合產值32億元。許多果農也通過種植葡萄,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小康之路,真正實現了“弱鳥先飛”,擺脫貧困。
靠海吃海念海經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寧德山海相連,不僅擁有廣大山區農村,還擁有遼闊的海域灘涂。如何統籌山區和沿海的發展,實現山區和沿海的優勢互補,均衡發展,對于閩東的脫貧致富乃至全面推動閩東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就要求“耕海牧漁”,念好“山海經”,提出要打造海洋經濟“半壁江山”。在《擺脫貧困》一書的論述中,也處處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閩東實施沿海發展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
從寧德市蕉城區三都鎮礁頭碼頭搭乘快艇出海,只見壯闊的三都澳港灣內漁排相連,網箱密布,綿延102平方公里,仿佛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海面上穿梭作業,船舷激蕩起陣陣白色浪花。
三都澳地形口小腹大,是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條件極適宜海產養殖,造就了國內外聞名的閩東漁場,這里出產的大黃魚最出名。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二級調研員黃瑞明告訴記者,大黃魚是我國特有的地方性海洋魚類,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對大黃魚育苗技術主要攻關者劉家富的《關于開發閩東海水魚類養殖技術的報告》作出重要批示,極大鼓舞了育苗攻關人員的信心和干勁。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所開創的扶貧事業和理念,為大黃魚養殖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實現“科技扶貧”與“產業扶貧”指明了方向。
2021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達19.1萬噸,占全國的80%左右,產值69.18億元,已形成苗種繁育、人工養殖、加工銷售、漁藥飼料、漁機網具、倉儲物流及旅游餐飲等組成的完整產業鏈,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在福建乃至全國海水養殖中具有重要地位。
船行20分鐘,抵達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的深水抗風浪塑膠環保網箱養殖基地。工作人員剛向網箱中拋撒餌料,大黃魚便爭先恐后躍起搶食,水面一片歡騰。該公司董事長尤維德告訴記者,2018年以來,寧德積極轉變大黃魚產業發展方式,開展大規模海上養殖綜合整治,推動綠色健康養殖。“我們積極響應號召,帶頭實施漁排升級改造,建設了84口深水抗風浪塑膠環保網箱,養殖基地年產成品魚8500噸,帶動了周邊養殖基地發展和養殖戶共同富裕。”尤維德說。
寧德市大黃魚銷售網絡不但遍布全國,還出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大黃魚的產銷中心。在位于蕉城區飛鸞工業集中區的福建岳海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展廳,各種海產品琳瑯滿目。該公司生產負責人林興農告訴記者,大黃魚是當地的重要產業,僅蕉城區產值上億元的黃魚養殖加工企業就有12家,不僅有效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還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我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2021年實現年產值12億元,出口總額近11億元。”林興農說。
“近年來,我們通過鼓勵支持企業參加國內外漁業博覽會等,推動了包括寧德大黃魚在內的漁業品牌建設。下一步寧德將加快實施‘國魚計劃’行動,著力從苗種、養殖、加工、品牌、市場流通、質量監管等全產業鏈打造大黃魚產業。”黃瑞明表示。
為加快沿海漁民的增產增收,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還簽署了《關于加快發展寧德水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寧德地區水產養殖業要按照“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工作方針,沿海突出海水、灘涂養殖和發展外海捕撈,山區突出淡水養殖,開發新的養殖品種,提高水產業整體水平。
實踐證明,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期間提出的“念海經”,發展海洋經濟的工作思路,是因地制宜的典范,完全符合閩東當時的實際情況。梁偉新表示,圍繞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寧德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按照“精準定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創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壯大。在海上養殖產業方面,通過開展“清海”工作,將所有傳統木制漁排升級改造為新型環保塑膠漁排,大幅提升了大黃魚、鮑魚、海參、紫菜、海帶、生蠔等海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像大黃魚從小網箱改為深水大網箱養殖后,單個網箱產量達8萬斤以上、提升近40倍,收購價格也從每斤15元左右提高到25元。
多抱幾個“金娃娃”
步入上汽乘用車寧德基地總裝車間,數不清的巨大機械呈現在眼前,各式各樣的智能化設備高效運轉,有條不紊地進行發動機、座椅及輪胎等各種總裝工序。智能AGV小車穿梭其間運輸物料,在總裝車間下線后的車輛,通過專用道口停到停車場,再經過物流發往全國各地。
多年來,寧德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的殷切囑托,培育引進了寧德時代、上汽、青拓、東南銅業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娃娃”項目,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集群。這一個個“金娃娃”的落地,為后續寧德工業的加速崛起奠定了決定性基礎,在全球產業版圖上立起了一個個“寧德地標”。
上汽乘用車福建分公司黨委副書記趙榮華介紹,作為亞洲最大的汽車智能標桿工廠,上汽寧德基地構建了“智能裝備”“智慧供應鏈”“大數據智腦”三位一體的汽車智能制造體系,平均每分鐘可下線一輛新車,一年可產出24萬輛。趙榮華表示,上汽乘用車寧德基地按年60萬輛產能整體規劃布局,目標是打造全國第一、世界一流的汽車生產基地。
距離上汽乘用車寧德基地3公里左右,就是全球鋰離子動力電池銷量榜冠軍寧德時代新能源。走進寧德時代湖東工廠產線,各種智能化系統令人目不暇接:中央智慧工藝感知控制系統、超高速運動全量視頻流AI質量檢測、全量大數據實時檢測、增強現實專家系統、智慧物流……“雙碳”目標背景下,動力電池市場迎來需求井噴期。為應對日益復雜的制造工藝和滿足高質量的產品需求,寧德時代提出“極限制造”理念,打造以智能制造平臺為核心,多平臺多系統深度交互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生態平臺,支撐極限制造目標的實現。
“我們兩家企業強強聯合,主攻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研發,成為福建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引擎。”趙榮華說。
在寧德福安市灣塢半島,坐落著世界單體第一的不銹鋼生產及深加工基地青拓集團。在青拓集團展廳內陳列著環保型易切削筆尖鋼、手撕鋼、QN系列不銹鋼等各式各樣的產品。這些外觀上看著平平無奇的不銹鋼制品,背后都有著極高的科技含量。
青拓集團黨委書記、行政總經理鐘盛江介紹,青拓集團是福建省第一家集鎳鐵與不銹鋼冶煉、不銹鋼熱軋與冷軋、不銹鋼深加工到銷售的民營企業,也是福建省第一家產值逾千億元的民營企業,不銹鋼板坯、不銹鋼熱軋卷板、不銹鋼板材等單項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第一。
青拓的成功離不開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2016年2月青拓集團成立了研究院,專門從事不銹鋼新產品新工藝開發、質量改善及用戶使用技術研究,在新產品新工藝開發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青拓研究院質量管理部部長石顯云介紹,2018年青拓集團全球首發了資源節約型高強度高耐蝕不銹鋼,形成了品種系列化,實現了中國不銹鋼品種從跟隨到引領全球的突破。2020年青拓集團開發了圓珠筆筆頭用環保易切削不銹鋼新材料,打破了由國外進口材料長期掌控國內筆尖鋼市場的格局。
“寧德的擺脫貧困事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篇破題的,寧德鄉村振興工作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過去積弱貧困的寧德,之所以能從‘老少邊島貧’地區蛻變為擺脫貧困的‘中國窗口’,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和開創的脫貧思想。我們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走產業引領、山海聯動的發展路子,實現了產業鏈項目在全市9個縣(市、區)全覆蓋,形成了全域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的生動局面。現在的寧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和不銹鋼生產基地,正加快建設全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闊步邁向‘萬億工業時代’。”梁偉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