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北京這十年,讓藍天白云不再奢侈
顯著的治理成果背后,是艱難的壯士斷腕式的努力。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詳細說明了北京市空氣質量改善的情況,他表示,從“APEC藍”到“閱兵藍”,再到今年的“冬奧藍”,如今藍天白云在北京幾乎是常態,不再是奢侈品。
這番點贊,讓很多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感同身受。確實,這些年來,北京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曬藍天”“曬夜景”已成朋友圈常態,人們也越來越適應并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每個人都從中受益,并備感自豪。
民眾的“理所當然”,意味著北京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已經確確實實成為惠及基本民生的公共產品。我們身邊的水,我們時刻呼吸的空氣,我們視線中的風景,都在包裹著我們,也呵護著我們。
曾幾何時,環境污染是北京“大城市病”的突出問題,也是北京老百姓的揪心事煩心事。早在2014年2月26日,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來北京視察時,針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要求北京市久久為功、標本兼治,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每年植樹節期間都在北京親自參加植樹,每次都一再叮囑一定要把北京的生態環境搞好。
北京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十年來,先后制定修訂11部資源環境類法規,出臺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三個行動方案。
以空氣污染治理為例,北京全面實施“一微克”行動,一微克一微克地摳。PM2.5年均濃度逐年下降,2021年已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1%,重污染天數也從2013年的58天降到了2021年的8天,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來自北京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與2020年相比,2021年水生態監測站點由66個增至166個,評價水體由48個增至148個,處于健康等級的水體占比達85.8%。2022年國考劣V類斷面已全面消除。
在植綠方面,十年來,北京市實施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綠道建設工程、風沙源治理工程、公園綠地建設工程等等,實施了溫榆河、永定河、城市副中心綠心、南中軸森林公園等一大批綠化項目,顯著改善了市民生活環境的舒適度,城市綠色美景越來越多。
顯著的治理成果背后,則是艱難的壯士斷腕式的努力。據披露,同樣受霧霾困擾,洛杉磯、倫敦等城市均花費數十年、上百年時間治理才見成效,而北京在短短十年內就成效顯著,創造出環境治理的奇跡。
這得益于,一方面緊緊抓住重點,針對燃煤、機動車、揚塵、工業等開展“點穴式”精準治理。以壓煤為例,北京全市壓減燃煤超九成,平原區基本實現無煤化,能源替代發生革命性變化。
另一方面,堅持減量發展,北京市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十多年來,持續做好“減法”,加快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市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基本完成了集中疏解的階段性任務。
產業、用地減量瘦身,也帶動了中心城區人口向平原新城、向生態涵養區的轉移。據披露,2020年,北京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098.5萬人,比2014年下降15.1%。而這,也極大減輕了環境壓力。
環境變得更好了,人們幸福感更強了,城市發展也有了更強勁的動力。以綠色為底色,以宜居為目標,擁有制度、科技、產業等利好條件的北京,無疑會不斷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