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在人類歷史上,運河為促進農業、商業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據統計,全球目前有1000余條運河,沿線坐落著4000多座城市,占全球城市數量的近30%。運河城市在促進貿易、發展經濟、支持灌溉和排澇的同時,也在為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當前許多運河的角色更加多元化。面對運河所蘊含的豐富的經濟和文化資源,一些國家積極探索遺產保護、城市發展和水資源利用,尋求經貿發展與生態多樣化之間的平衡之道,努力推動運河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古老的運河煥發新的生機。
泰國曼谷——
保留老城歷史人文氣息
運河是曼谷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782年曼谷建城起,當地政府和居民陸續在天然河道的基礎上開挖了眾多運河,讓本就水網密布的曼谷增添數百公里的大型運河網絡。
曼谷市內運河縱橫交錯,沿岸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傳統市場、百年老宅等歷史建筑散布在運河沿岸,使運河社區成為泰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乘著輪渡在不同的運河漫游,游客可以直觀感受當地悠久的風俗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深度體驗泰國民眾的生活。“沿著運河,我們走進了真正的曼谷。”英國游客吉布森告訴記者。
依托運河沿岸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近年來,曼谷市政府積極開展運河沿岸基礎設施改造、旅游資源開發等工作,打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方式。
在曼谷翁昂濱河社區,一條長750米的觀光廊道沿著翁昂運河向前延伸。廊道兩側,200余間店鋪和攤位依次排列,音樂表演、街頭藝術展覽隨處可見。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河水污染嚴重、違章建筑眾多。從2015年開始,曼谷市政府對該地區進行徹底整治,拆除違建、清理疏浚河道,并邀請城市景觀設計師對周邊社區進行改造升級……當地政府還重新修繕了人行道,在運河兩岸安裝節日彩燈,并邀請多名藝術家在墻上揮灑創意,打造街頭藝術走廊。歷經數年治理之后,這里成為集居住、商業、文化、觀光于一體的濱河社區,并獲得聯合國人居署和亞洲人居環境協會等機構共同頒發的2020年度“亞洲都市景觀獎”。
除了旅游,運河網絡為當地民眾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公共輪渡仍然是許多曼谷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為更好保護和利用市內河道,泰國政府致力于協調好航運交通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運河輪渡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11月,泰國第一條電動輪渡線路在曼谷空帕敦坤卡盛護城河上開通,電動輪渡船全部采用玻璃鋼為制作材料,每艘船上裝有太陽能電池板,用于船只照明及備用發電。
“對于曼谷來說,運河在促進貿易、發展旅游以及灌溉和防洪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推動運河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曼谷正展現出新的活力。”曼谷市市長查察表示。
荷蘭布雷達——
優化布局打造城市名片
荷蘭南部城市布雷達臨水而建,運河網絡四通八達。近年來,布雷達圍繞運河著力打造城市名片,優化城市布局,讓古老的運河城市煥發新生機。
建城約千年的布雷達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荷蘭語中,“布雷達”的意思為“寬闊的河道”。該市坐落在馬克河與阿河交匯處,寬闊的水道與著名的荷蘭水道相連,可直達歐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港。大大小小的水道串聯起古樸的老城街區,走進布雷達市,隨處可見人們在水面劃船、賽艇、騎水上自行車……運河已經成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布雷達運河河道密集,城市歷史悠久,區位條件、水上交通、人文環境都得天獨厚,但是在運河發展與維護方面也走過彎路。上世紀60年代,因水質差、交通壓力大,通往布雷達市中心的水道被填平。近年來,布雷達恢復了這條歷史水道,將其命名為“新馬克河”,并在市中心建設了休閑碼頭。老城區餐館、咖啡館林立,各式商店密布,現代生活方式與諸多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建筑有機融合,成為富有魅力的綜合旅游區。同時,布雷達在市中心以北的運河兩岸全新規劃了工業和商業用地,已經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新城區,吸引了眾多企業入駐。
通過恢復運河與規劃新區,布雷達運河體系得到恢復、水系更加完善。新城開拓了城市發展空間,城市可持續發展得到更好支撐。布雷達市市長保羅·德普拉介紹,該市充分運用運河資源,促進綠色發展,在新舊城區建設了大面積綠地,既美化環境,也保護生態。
隨著運河全面疏通,四通八達的河道為市民和游客泛舟游覽、開展水上運動項目提供了更大空間。目前,布雷達已經開拓了10多條精品游船旅游項目。游船在運河穿梭,人們既可以欣賞中世紀建筑的韻味,也可以穿越新城區感受現代運河港口文化。此外,布雷達依托運河特色,舉辦嘉年華、音樂節、狂歡節等文化活動,以及運河賽跑等體育賽事,進一步擦亮了運河城市名片,提升了知名度和吸引力。
“布雷達的一大特色就是運河,運河歷史悠久,保存了城市記憶。”布雷達應用科技大學教授莫尼克·霍弗表示,重新疏浚之后,運河給布雷達增添了文化韻味,也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巴拿馬巴拿馬城——
保護水源推動綠色低碳
不久前,巴拿馬運河迎來建成108周年紀念日。巴拿馬運河貫穿整個巴拿馬,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自1914年通航以來,上百萬艘次船只由此通行,不同文化在這里交匯。巴拿馬運河不僅是一條跨洋航線,更是一種文化和環境遺產。近年來,巴拿馬城采取多項舉措,保護運河的基礎設施,保障水資源安全,推動運河航運業綠色發展。
雖然溝通兩洋,但巴拿馬運河是一條淡水運河,除了航運功能,還承擔著為55%的巴拿馬民眾提供淡水的任務。盡管巴拿馬降雨量豐沛,境內有約500條河流,有著優良的水資源稟賦,但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和全球氣候變化仍給巴拿馬運河的水資源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為保證運河水資源供給,巴拿馬政府出臺了2015—2050年“人人享有水”國家水安全計劃,并成立國家水務委員會監督和保障國家水安全。巴拿馬政府計劃加大水資源投資,通過制定全面的保護戰略,提升水資源恢復能力,提高風險控制水平,確保運河能夠獲得持續的水源補給。此外,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在運河沿岸地區種植了9000多公頃森林,并對私人農場約2000公頃森林采取保護措施,保護運河水源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提升運河沿岸土地的涵養能力。
促進運河航運業朝著更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也是巴拿馬政府的努力方向。為如期達成在2030年前實現運河碳中和的目標,從2013年起,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開始加強對運河日常運營中碳排放的分析監測,并開始測量過往船只的碳足跡;自2016年起,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開始實施拓寬工程,讓更大、吃水更深的船舶能夠從巴拿馬運河通行。
通過縮短航程、提升通過量,巴拿馬運河幫助通行船舶節省了燃料,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顯示,這一舉措僅2020年就實現減排13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為減少經過運河船只的碳足跡,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還對產生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費”。巴拿馬運河管理局計劃采取的脫碳措施還包括鼓勵船只使用清潔能源,推廣光伏和水力發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