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山西太原居民段鑄已堅持冬泳20余年。早些年,他只能在汾河附近水質較好的小水塘里鍛煉。談起汾河舊模樣,他忍不住嘆息:“治理前,水是黃色的,聚集著成堆泡沫,還散發著臭雞蛋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汾河周邊煤礦開采,草木落灰,飛的麻雀都是黑的。”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綿延710余公里,哺育著這個煤炭大省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譽為山西的“母親河”。然而,由于歷史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后,汾河流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河道幾乎斷流,干流劣Ⅴ類水質比例一度達到68%。
改變始于1998年啟動的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今年49歲的張玉紅是這一工程的參與者、見證者。
“為提高防洪能力,一期工程從加固擴建大壩著手。”張玉紅回憶,當時河道里雜草叢生,為改善蓄水功能,千余百姓義務參與到清除工作中。
2000年8月,汾河太原城區段開始蓄水,聞訊趕來的市民擠滿岸邊,大家看到水流歡呼雀躍:“水來了!”這一幕一直留在張玉紅的腦海。
經過20余年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2021年秋,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順利完成,昔日的“臭水溝”成為休閑健身、旅游觀光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汾河治理對防洪排澇、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等有重要作用。”張玉紅如今在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防汛安全,治理后的汾河讓他心里很踏實。
秋日的汾河景區,林木聳立,色彩斑斕。寬闊的河面讓人想起漢武帝筆下“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的畫面。市民們沿河岸悠閑散步,怡然自得。
太原城區段是汾河治理的排頭兵,也是汾河生態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臨汾市,汾河岸一度被稱為“環保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十余年前開始,當地政府大規模關停取締污染嚴重的企業,并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
在取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汾河修復的經濟效益正逐步顯現。臨汾市曲沃縣汾河岸一處鹽堿灘經過治理后成為占地2500畝的智慧菜谷,種上了香菇和花卉,還成為臨汾市最大的育苗基地。
“一年盈利約3500萬元。周邊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打零工等獲得相應收益。”曲沃縣晉之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旭說。
近兩年,隨著《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決定》《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相繼施行,山西加快河湖保護治理法治化進程。
千里汾河,出管涔,入黃河。隨著多地加大汾河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太原汾河濕地公園、介休汾河國家濕地公園、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越來越美的濕地串聯一路風景,造福一方百姓。
據觀測,太原汾河景區夏季區域溫度比市區低三四攝氏度,相對濕度高10%至20%。汾河修復工程改善了當地濕地生態系統,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如今太原汾河景區已是160余種鳥類棲息的天堂。
“除了常見的鳥,近年來還拍到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火烈鳥……汾河帶給人們的驚喜越來越多。”太原市“拍鳥達人”高秋生說。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