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哐當!”每當有車駛過,下凹的井蓋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據北京晚報報道,有市民反映,在一些路段上,井蓋已經“生病”。比如,在大鐘寺東路的橋下道路上,一些井蓋出現了松動、有高差等“病癥”;薊門橋以西到方恒時尚中心這一段的非機動車道上,也有井蓋傾斜不平、井周區域出現破損的情況;慈云寺橋附近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門前,不少井蓋出現下凹……井蓋病癥多、數量大,已然到了不能不治的程度。
大街小巷上的井蓋,有著“城市紐扣”之稱,是城市正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全市共有井蓋類設施335.02萬套。各種各樣的井蓋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病癥”叢生,或凸起,或下凹,或松動,或傾斜,又讓井蓋成了絆腳石。帶“病”井蓋不僅影響道路美觀、影響城市形象、影響市民出行,還埋下安全隱患,“井蓋太多了!要躲都很難,主要是不平,騎車很不安全”。近年來,各地都有因為井蓋翻起或下凹令市民摔傷致殘的報道。
風吹雨打,車輛碾壓,井蓋出現磨損屬于正?,F象。問題在于,為什么這么多帶病井蓋長期無人問津?據報道,不少井蓋產權多樣,涉及市政工程、通信信息等部門,不僅大小不一,有的還沒有中文漢字;此前道路建設和各類管線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有的管線還是先埋先建,道路拓寬井蓋就到了路中間。這些因素不僅讓井蓋呈現多、亂、雜的現狀,也給溯源和管理帶來困難。
井蓋健康其實早已引起職能部門的重視。2020年,北京市城管委等8部門印發《北京市地下管線檢查井蓋病害判定標準和治理要求》,明確了包括缺失、破損、移位、震響、沉陷、凸起、井蓋高差、井周破損等10類井蓋病害,每類都有修復標準?!侗本┦械叵略O施檢查井井蓋管理規定》也規定,井蓋應保持完好,車輛、行人通過時不壞、不動、不響。如今井蓋病高發,自然不能坐視不管。
據報道,看到井蓋問題,市民可通過12345或向井蓋權屬方反映,待權屬方現場勘查后進行維護。但井蓋有“病”,不能都等市民反映后再治療。無論是否“疑難雜癥”,亟需出臺治療方案。北京正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對井蓋實行智能化管理,推行井蓋智慧化升級改造,勢在必行。近年來,不少市政道路已有智能監測儀井蓋“上崗”,加速淘汰老舊井蓋,推廣安裝智慧井蓋,既與智慧城市建設同步,也與市民“腳下安全”的呼吁同頻。一個個智慧井蓋,相當于給井蓋上了戶口,可以建檔追溯,排查起來就不至于那么困難,就可以快速發現并解決問題。智慧管理是解決城市病的好辦法,無疑也是給“井蓋病”開出的良方。
小井蓋里也有大民生。為了讓市民生活更舒心,城市治理既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讓井蓋保持健康,離不開各類井蓋和管線的產權單位按時給井蓋把脈,但更重要的是,在智慧管理上用心,確保井蓋穩穩當當,市民腳下才更有安全感。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