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浙江杭州,陽光和煦。蕭山區湘湖社區,56歲的居民孫玉紅在給兩歲的孫女讀繪本,“現在社區里,室內也有小朋友游戲、閱讀的地方。如果大人臨時有事,還能把孩子托管在托育中心。”
近年來,湘湖社區聚焦“一老一小”全面提升社區服務設施:湘湖大食堂、康養服務中心、共享書房、健身步道先后建成,老年人生活更方便;幼兒園、托育中心、小芽兒農場、室外微公園等相繼落地,嬰幼兒有了更多去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完整社區,是讓城市更宜居的重要一環。2020年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大力推進完整社區建設,聚焦“一老一小”服務設施短板,推進相鄰社區及周邊地區統籌建設、聯動改造,加強設施共建共享,拓展提升群眾身邊的公共服務。
——完善配套設施,讓服務更貼心。
冬日午后,在上海市徐匯區樂山六七村小區鄰里匯,十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練習合唱。“加裝電梯后,高樓層的老年人上下樓方便多了!”70多歲的居民方貴華高興地說,之前因行動不便搬出去的居民,很多又搬回來了。通過公共資源整合,樂山社區將社區空間用活、用足,加裝電梯也有了更有利的空間條件。2022年,全國設市城市新建居住區達標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比例由2018年的31.2%提高至83.2%。
——借力數字技術,讓服務更智能。
在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380弄綜合為民服務中心,屏幕上的一網協同平臺實時顯示著社區居民的分布、年齡、房屋等數據。依托“民情日志”數據信息庫,公共資源覆蓋“盲區”得以直觀顯示,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社區服務、開發應用場景。
“我們一方面與市大數據中心對接,橫向打通住宅小區綜合治理相關職能部門信息系統,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與物業服務企業信息系統的對接。”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馬韌說,上海將力爭建立一個覆蓋全市的智慧物業生態體系,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三方信息融合、業務聯動,以數據賦能市民高品質生活。
——提升“造血”功能,讓服務更可持續。
建設完整社區,如何解決資金來源,建立項目長效運作機制?不少地方進行了探索: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成立社區基金會,協調整合居委會、業委會、社會組織、居民志愿者團體及外部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公共服務;杭州市濱江區繽紛社區由一家運營公司統籌區域內的公益性、惠民性和商業性空間,以商業性場所收入補貼公益性場所支出,以品質提升帶動物業升值,實現收支平衡有結余;南昌市高新區濕地公園社區通過免費提供場地、平價供應電源等條件,吸引企業投資建充電車棚。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總結經驗做法,發揮好試點先行、示范帶動作用;指導各地扎實有序推進完整社區建設,配建居民最需要的醫療衛生、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等社區服務設施;深入推進物業服務企業發展線上線下生活服務,為居民提供定制化產品和個性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