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會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生態經濟學家潘家華率調研組趕赴成都開展美麗中國專項調研,對位于成都市雙流區彭鎮新安社區的“三生永和循環系統”做了全面深入的調研。
潘家華調研組在“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科研示范區。
調研組實地考察了“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科研示范區覆蓋半徑為5公里的真空廁所系統、日產300m3的沼氣系統、年產6000噸的有機肥生產中心、“綠色環境產業化價值化子系統”展示區、生態墻板展示區及“三生永和循環系統”樣板樓等系列科研成果。“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研發單位四川科道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總裁宋志遠全程陪同,并與調研組做了深入的交流和廣泛的探討。
潘家華調研組在“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科研示范區有機肥生產中心。
潘家華調研組體驗“三生永和循環系統” 綠色環境產業化價值化子系統。
據宋志遠介紹,“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的第一個“生”是生產發展。它將傳統農業和養殖業搬到城市建筑的地下、墻面、空中、屋頂,實現“造地效應”形成“空中生產”蔬果、地下工業化生產畜禽水產,將傳統公園、小區等各類綠化融入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實現生態環境的產業化、價值化。
以科道農業建成的科研樓為例:占地0.6畝的6層12戶住宿樓,地下養殖、墻面種植、樓頂種植,就新增了種植、養殖面積5畝。如果將該系統應用到全國的城鄉建筑,增加的耕地面積不可想象。住戶也有了私家菜地,專屬果園。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有機農業生產實景圖。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第二個“生”是生態良好。它是新型建筑模式,將傳統的隔墻,應用成符合國家技術要求同樣隔音、隔熱的新型材料,并實現建安成本降低20%左右,使用面積可增加15%-25%,建筑垃圾能減少40%—50%。它還是城鄉有機生活污染資源化利用模式。它將衛生間產生大小便和廚房的黑水系統和衛生間用于洗滌的灰水系統分設處理管道,黑水系統通過沼氣發酵產生沼氣作為能源補充,沼渣、沼液和城鄉有機垃圾制成生產蔬果的有機肥料。中水系統通過生化、曝氧、凈化分解后,用于蔬果、中藥材澆灌。這一系統可以消除城鄉垃圾處理廠,污水廠系統,大大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一幢幢樓就是一棵棵樹,一座座城,就是一片片森林,森林吸收了二氧化碳,消除城市熱島效應,大大降低了碳排放,夏季整棟樓的室內溫度要比相對應樓低5-8度。對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非常重大而積極的意義;從利民角度來看:果蔬、畜禽、水產無農藥殘留,有效地保證了食品安全。由于生活在“城市森林”中,隨時能呼吸清新空氣,會極大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樣板樓實景圖。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第三個“生”是生活富裕。由于外墻蔬果、畜禽水產“伸手可得”,市民足不出戶即可解決一日三餐,產生的是“節約效應”。不僅為居民節省了跑菜場的時間,還有低價且隨時可供的有機新鮮蔬果、畜禽水產,滿足了居民的菜籃子工程,大大節約了生活成本。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樣板樓有機農業生產實景。
“三生永和循環系統”規模化建設效果圖。
考察完畢,調研組對宋志遠的科研成果予以積極評價,并紛紛發表了對“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的看法。
潘家華委員在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很震撼!科道農業的模式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
潘家華在調研現場接受媒體采訪。
潘家華委員進一步對“三生永和循環系統”做了評價,他談到,“科道農業這種模式,第一是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鄉和城完美地融合;第二是循環發展,是生態封閉的自我循環,沒有廢棄物,零廢生產的多元利用的系統性發展;第三是多重發展,過去的建筑空間是“修無二用”,在科道農業這里是多重利用、多重發展,地下空間可以發展用來養殖魚兔、養禽畜。真是讓人想象不到!樓宇里面,地下,地上,樓頂空間都利用起來,物盡其用,超值利用;第四是生產、生活、生態保護共贏發展,科道的系統設計實現了。”
潘家華委員最后談到,“科道農業與過去講的簡單淺顯都市農業完全不一樣,是真正的都市農業!”,他還說,“科道農業的這種樓宇不再是簡單的居住樓宇,而是一種生產,休閑,藝術還有包含社會各種功能的集合體。已經是超出了我們傳統的,現行的都市農業,設施農業這樣一些概念了。這種模式種植生產全過程盡收眼底,滿足了食品安全的需求,并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里實現了”。
潘家華委員在結束采訪時指出,“科道這樣一種共生和諧的系統是我們社會所追求的,所認可的,也是我們社會未來所發展的方向,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中國現代化方向和范例”,他勉勵科道公司,“進一步抓好標準化、規范化工作,加大推廣和示范力度,加大和加快推向全中國以及全世界的力度和進度”。
陪同潘家華調研的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黨委委員、中國社科院城市信息集成與動態模擬實驗室主任、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博士后導師劉治彥在現場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鄉村不應該再是一個鋼筋水泥森林,而應該是一個綠色、美麗的,和諧的人居環境,科道做到了,打造出了這樣一種理想的、未來的、美麗的人居環境”。
劉治彥在調研現場接受媒體采訪。
據悉,“三生永和循環系統”經過20余年的反復探索,已形成了成熟的技術體系,先后獲得了100多個國家專利授權,并獲得第15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授予的“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在2023年年底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上還引得了廣泛關注并獲得“全球杰出人居貢獻”獎。近十年來,“三生永和循環系統”也得到了國內相關領域的10余名相關專業院士、專家的高度肯定和充分認可,并獲得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2023年民生示范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