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向中外媒體開放,中國城市報記者參加。
會議現場
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梁言順,用樸實的話語、鮮活的故事,介紹了寧夏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第一個統籌: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近年來,寧夏引進了全球第一家“三個100”乳業全數智化工廠,100名工人就可以創造100萬噸年產量、100億元年產值,現代化車間里很少見到工人,與人員密集的傳統車間形成鮮明對比,大大降低了工人操作的安全風險。其次,寧夏注重用制度補安全短板,以安全生產為主題召開十三屆四次全會,出臺“1+37+8”系列文件,這其中的“37”是把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發生的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系統梳理為37類,每一類制定一個預防方案,包括風險怎么防控、誰來防控、如何落實責任都有全鏈條的具體措施。
第二個統籌: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顏值生態。對寧夏來說,綠水青山就是“一河三山”,保護好“一河三山”就擁有了金山銀山。去年9月,寧夏以生態環保為主題專門召開十三屆五次全會,研究出臺“1+4”系列文件,目的是從制度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
第三個統籌: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寧夏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去年近八成財力投向民生,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從不“吝嗇”。寧夏地處西北,冬天比較冷,暖氣熱不熱直接體現民生溫度。寧夏現在95%的城鎮家庭室內溫度達到20℃以上,但我們更關注剩下5%的“小百分比”,這5%的家庭達不到20℃,對每個家庭就是“百分之百”的不暖和。做民生工作既要覆蓋“大多數”,也要顧好“極少數”,努力把“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問題辦到“百分之百”。
小身材釋放大能量,小體量產出高效益,小產業做成大品牌,突破“不大不強”的限制,是寧夏推動高質量發展亟需破解的一道產業“方程式”。寧夏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張雨浦從寧夏做好“實、數、綠、融、新”五篇文章作出回應。
張雨浦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基礎在產業、關鍵在產業。我們將著力推動寧夏的產業體系向“六新六特六優+N”方向發展,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賽道、新增長點。一是向“實”用力,以實體經濟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去年,寧夏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迅速,煤制油連續3年超過400萬噸,芳綸產能全國第一;高端制造業加快崛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4.5%,高端裝備制造業稅收增長57%;一產、二產、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均居全國第二,為6.6%的經濟增速提供了有力支撐,充分證明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命脈。今年,寧夏將深入實施“實體經濟、新型工業和制造業強區聯動計劃”,著力培育5個千億級產業,讓實體經濟“占主位”、新型工業“挑大梁”、制造業“當砥柱”。
二是向“數”拓展,以數字技術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寧夏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算力網絡樞紐和互聯網交換“雙中心”省區,算力資源環境指數居全國第一,高標準建成全國“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今年將全力推進“中國算力之都”建設,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36%以上,真正成為寧夏發展的第一引擎。
三是向“綠”轉變,以綠色低碳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寧夏是全國第一個“四水四定”試點省區,綠色能源體系加快構建,開工建設了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沙戈荒”風光基地,是全國單位國土面積新能源開發強度最大的省區,昔日“黃沙灘”變成了“金沙灘”。新材料產業異軍突起,硅石儲量居全國第一,晶硅產能超過200GW,正在全力打造“中國新硅都”。寧夏綠色農業加快發展,葡萄酒、乳制品等都是綠色的“國貨精品”;酒莊酒產量居全國首位,產區品牌居世界第四;生鮮乳產量居全國第四,主要指標達到了歐盟標準。今年,寧夏將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循環經濟,早日建成“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和新能源強省”。
四是向“融”深化,以融合發展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寧夏已建成“全國綠色食品融合發展園區”“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等。今年,寧夏將重點抓好兩化融合、三次產業融合、產業鏈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農文旅融合等。
五是向“新”突破,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去年,寧夏R&D經費投入增長12.7%,研發出全國首臺超大型采煤輸送裝備、首套特大型風電軸承裝備和全球最大的工業級鑄造砂型3D打印機等,煤制油技術創新開發團隊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今年,我們將啟動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加快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和高等研究院建設,抓好六盤山實驗室等重要科研平臺,每年培育科技型、創新型、示范型“三個100”企業,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產品和新產業,從寧夏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團結就是力量,民族地區如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破解民生短板、讓脫貧群眾都有穩穩的幸福?發展算力產業條件好的地方那么多,為什么一些數字經濟頭部企業紛紛將寧夏視為“第一選擇”?……一個個問號里,包含著解讀寧夏的好奇、關心寧夏的熱情。全國人大代表王學軍、孫志、馬洪海、張勝利等先后作答,談成績實實在在,說問題坦率坦誠,講打算充滿自信。
一問一答中,一個務實苦干、奮起直追、活力滿滿的寧夏“惟妙惟肖”地展現眼前,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阿衛視等45家中外媒體的77名記者們從一串串數字、一個個故事中看到了一個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繁榮的美麗新寧夏。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